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要回顾了柴油机真实喷嘴几何结构尺寸对燃油的喷雾特性和内流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着重阐述了喷孔直径、喷孔锥度、喷孔长径比、入口圆角和压力室容积对燃油喷雾和内流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构参数对喷雾特性的一般规律可以得到,但是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将来此方面的研究必须将单一几何结构参数对喷雾的影响规律与其他结构参数的影响有效分离,才能准确揭示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构参数引入的空穴现象与结构参数本身的影响规律耦合在一起,必须在确定空穴指标的前提下研究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商用喷嘴结构与设计尺寸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必须采用高精度加工的喷嘴来研究结构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桥梁结构的各个参数对桥梁结构的线形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各参数对其线形的影响,以东宝河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主梁重度、主梁弹性模量及锚下控制应力等8个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选取参数的大小,研究参数改变对结构成桥线形的影响,确定了能显著影响结构受力行为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汽车制动颤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汽车制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及噪声问题进行了分类,对汽车制动颤振问题的发生机理、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制动颤振的产生是由制动盘和摩擦衬片之间的粘滑运动造成的。制动颤振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又包含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法,其影响因素包括系统的摩擦因素、机械系统参数和动力传动系的参数等。研究制动颤振的产生机理、振源以及传递环节上各种参数的影响,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钢管砼拱桥的空间受力特点和研究现状,对钢管砼拱桥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改变钢管砼拱桥的矢跨比、主拱拱肋抗弯刚度、边拱拱肋抗弯刚度等参数,对钢管砼拱桥的结构动力特性进行了参数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首座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东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考虑双重非线性,对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参数研究。研究参数包括几何初始缺陷、风荷载作用、钢材屈服强度、桥面板是否参与受力等,探讨了这些参数对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最大悬臂阶段和成桥阶段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前轮摆振的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欣业  贺丽娟  董正身  武一民 《汽车工程》2004,26(5):585-587,529
以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转向系统的3自由度数学模型,分别研究了轮胎特性参数、转向系统参数、悬架参数等对摆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汽车悬架参数优化的一种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献栋  潘国建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2):130-132,136
研究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最小二乘法对汽车悬架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某汽车的悬架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悬架参数优化后的汽车对标准路面激励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兼顾各方面性能且能使某方面性能显著提高的悬架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9,(11)
以桐山溪特大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大跨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的设计构造因素进行参数化分析。参数化分析研究了主梁高度、梁底曲线形状、底板厚度、桥墩高度等因素对下挠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参数变化对下挠效应的影响规律,并对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明确了构造等主要参数对长期下挠的影响及合理参数取值范围,并提出了设计的应对策略,可以让更多的桥梁工程师认识到设计阶段参数控制对刚构桥下挠的影响程度,为同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压平衡式盾构PLC电气控制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土压平衡式盾构电气系统的基本要求、特点、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与控制参数等进行了阐述与说明,对PLC控制系统检测参数、数据采集和参数设定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可为土压平衡式盾构电气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制动产生的振动及噪声问题进行了分类,对国内尚未开展研究的制动颤振问题的发生机理、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制动颤振的产生是由于制动盘和摩擦衬片之间的粘一滑运动造成的,制动颤振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又包含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法,其影响因素包括系统的摩擦因素、机械系统参数和动力传动系的参数等。最后指出未来的工作应在于系统地研究制动颤振的产生机理,振源及传递环节上各参数的影响,指导系统的参数匹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