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影响未燃HC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设计了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测量系统并对瞬时未燃HC排放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发现,在起动工况下缸涔最大的HC生成源是由壁面激冷效应所造成的不完全燃烧,并首次提出了起动工况下狭缝容积释放HC占总体未燃HC排放10.8%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点炎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未燃HC排放提供3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影响未燃HC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及项岸狭缝间隙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设计了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测量系统并对瞬时未燃HC排放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发现,在起动工况下缸内最大的HC生成源是由壁面激冷效应所造成的不完全燃烧,并首次提出了起动工况下狭缝容积释放HC占总体未燃HC排放10.8%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起动工况下未燃HC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理论空燃比反馈控制,有些工况下是不适宜的,如发动机起动时以及刚起动未暖机时,由于发动机温度低,需要较浓的混合气,如将混合比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发动机可能会熄火。又如发动机在大负荷、高速运转时,也需要较浓的混合气,否则发动机会熄火。  相似文献   

4.
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冷起动过程的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选取中国和日本的4种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的汽油机轿车进行了冷起动过程HC和CO排放参数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空燃比的有效控制仍是优化冷起动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控制冷起动过程排放的关键时段在起动后的30s,在此期间应设法对空燃比实施有效控制以及优化冷起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永军  徐世利  王彬 《汽车技术》2006,(4):13-15,38
根据欧3/欧4排放法规的要求,对捷达/宝来轿车装备的1.6L2VRSH型发动机冷起动/暖机工况排放进行了优化。通过采取合理选择催化转换器、空燃比标定优化、调整点火提前角、加装二次空气系统等措施,可使1.6L2VRSH型发动机分别满足欧3、欧4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电动汽车增程器系统的模块化控制仿真平台。将GT-Power中的接口模块与Simulink模块建立耦合模型,进一步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转速控制和空燃比控制模型,研究了增程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时转速和空燃比的控制策略,对比了传统 PID控制方法以及模糊 PID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模糊 PID控制在目标转速以及空燃比的响应速度和误差方面均优于传统 PID 控制;稳定运行时,增程发动机转速保持在最佳工况点 3 000 r/min 附近,实现发动机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7.
车用LPG电控发动机排放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贤章  王学合 《汽车工程》2004,26(4):401-404,422
文中所研究的LPG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利用了下列控制策略:基于步进电机步数的LPG燃料精确预控制与空燃比闭环控制;优化发动机起动后及暖机过程的空燃比控制;通过提高怠速及推迟点火的催化器快速起燃控制;通过氧传感器的加热以快速实现发动机起动后的空燃比闭环控制。并对1.8L汽油发动机进行了匹配试验,在兼顾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的前提下有害气体排放达到欧Ⅱ法规的50%。  相似文献   

8.
气体浓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汽车电控发动机尾气排放的监测。汽车电控发动机通过氧传感器来监测排气中氧浓度的含量,发动机ECU根据排气中氧浓度的含量不断地对喷油脉宽进行修正,从而使发动机空燃比接近理论空燃比。只有发动机能够正常运作,其才能产生应有的动力,燃油耗及尾气排放才会降低。随着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传感器已应用于现代先进的发动机尾气浓度监测,如稀薄混合汽传感器、宽域氧传感器等。为了使广大汽车维修人员更好地了解各种气体浓度传感器的结构与原理以及相应的识别与检测,本文将作出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9.
工况法外排放对车辆实际使用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在BN6V87QE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的标定过程中,对循环外排放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循环外排放主要产生于冷起动和暖机过程、加速过程、高速大负荷阶段。采取在冷起动阶段不使用过小的空燃比,在加速过程中不使空燃比偏离理论空燃比时间过长,及在高速大负荷阶段空燃比不要过小等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循环外排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组分排放分析仪对一辆装有DOC后处理器的国Ⅳ柴油汽车的NO2排放进行了测试,研究了柴油机冷、热起动条件下DOC前后NOx排放中NO2的含量及其排放特性.结果表明,DOC前,NEDC循环下柴油机热起动时NO2与NOx排放均增高,冷起动和热起动时NO2占NOx的比例市区工况均高于市郊工况;DOC后,NOx排放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1.
空燃比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发动机的功率、排放、油耗等多方面的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已在汽油发动机中,引进了汽油喷射的新技术。采用这种喷射系统之后,能及时根据汽车所处的各种不同工况自动调节并精确控制进入各个气缸中的汽油量,使发动机能随时获得所需要的空燃比。  相似文献   

12.
对50mL二冲程轻便摩托车在ECER47工况运动中的排放特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空燃比是影响CO的主要因素:HC主要来源于扫气短路损失;全油门工况运动中的排放量分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重型发动机氨排放特性的台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ESC、ETC和WHTC循环的排放测试,使用可调谐激光二极管气体分析仪测量了10台重型发动机催化器后的氨排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以理论空燃比燃烧的气体机在WHTC循环三效催化器达到起燃温度后有氨排放产生,市郊工况中的高速加浓工况有助于氨排放的产生。对于使用SCR技术的柴油机,其氨排放与NO_x排放是互逆的,柴油机的氨排放水平远低于NO_x排放。柴油机在冷态WHTC循环的氨排放低于热态,氨排放峰值出现在市郊工况。  相似文献   

14.
对缸内直喷汽油车燃用M15甲醇汽油和汽油的非法规排放进行了对比研究,测试工况包含法规工况和模拟北京市交通状况的3种非法规工况。结果表明:对每一种燃油,法规工况下热起动时排放的醛酮总量、主要醛酮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中的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总量比冷起动下排放的低;在每种工况下,燃用M15甲醇汽油的甲醛排放量比燃用汽油时的高;4种工况中,快速工况热起动状态下醛酮总量、主要醛酮污染物、甲醛和BTEX总量的排放最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概述了日本汽车排放法规对PM排放技术要求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一辆满足欧V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进行日本10-15和JC08排放试验,验证并对比分析了日本新旧汽车排放法规对PM技术要求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JC08冷起动试验的PM排放结果高于JC08热起动试验,而10-15热起动试验的PM排放结果高于JC08冷起动和热起动排放试验;旧法规组合工况试验的PM计算结果大于新法规组合工况结果;与冷起动工况相比,JC08和10-15热起动工况的初始阶段,PM排放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在提出高发动机经济性的同时,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的关键是降低冷起动过程HC的排放和减少排气富氧条件下NOx的排放。催化转换器快速起活技术与吸收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冷起动暖机过程的HC排放。富氧条件下还原NOx的技术主要有催化还原、电化还原、选择性NOx再循环以及低温等离子体等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相结合是降低稀燃发动机排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了发动机智能起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和控制策略以及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其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起停系统控制策略模型,通过和Advisor联合仿真,在NEDC循环工况下对配备起停系统的汽车和传统汽车的经济性能做了对比分析,最后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发动机起动和整车的油耗与排放的对比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起停系统能保证发动机快速起动且转速波动小;配备起停系统后整车的HC、CO和NOx排放远低于欧Ⅳ排放限值,100km油耗比传统汽车降低3.63%。  相似文献   

18.
王海  刘莹 《天津汽车》1999,(4):8-11
分析了轿车汽油机起动怠速工况排放物CO、HC的生成机理,介绍了国际上目前降低轿车汽油机起动怠速工况有害排放物所采用的最新技术。指出降低轿车汽油机起动怠速工况有害气体排放对改善轿车汽油机排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改变活塞环岸高间隙的方法研究了活塞环间隙对发动机冷起动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冷起动首循环情况下混合气浓度处于稀燃区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升高了25%;当混合气浓度处于稳定燃烧区域时,增加50%的活塞环岸高间隙,HC排放平均降低了32%;当冷起动首循环混合气浓度处于浓燃区时,活塞环岸高间隙增加50%,HC排放平均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20.
<正>一环保型发动机概述环保型发动机是指安装了三元催化转化器系统,通过氧传感器反馈控制空燃比,使用微电脑对发动机工作性能及尾气排放全方位系统控制,它能精确控制空燃比。环保型发动机与化油器发动机相比具有以下先进性:1.任何工况下都能获得精确空燃比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