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分析实际工程中路面结构在各类情况下的变形特性,采用Timoshenko梁模型模拟路面及基层特性,Pasternak地基模型模拟路基特性,考虑路面基层间的水平摩阻、路面和基层梁单元的形心轴向位移、基层材料与路基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根据弹性体的虚功原理列出虚功方程,离散后得到单元切向刚度矩阵,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组装并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得到路面结构在不同参数作用下的变形结果。分析基层厚度,模拟水平制动荷载、水平摩阻系数及其他参数对路面结构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基层作用和水平摩阻,采用线性Winkler地基模型计算所得结果与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该模型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加厚基层厚度能抑制路面沉降及弯曲变形,路面与基层间的摩阻能减小路面沉降,两者都会增大形心轴向位移,水平摩阻的影响不能忽略;模拟水平制动荷载会引起路面微小的转动并从而引起路面结构的变形;增大地基极限承载力能减小路面沉降,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路面的弯曲及轴向变形,但效果不显著;增大基层中的剪切作用能有效减小路面沉降及弯曲变形,基层中最终剪应力的大小对路面形心轴向位移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路面排水基层的施工方法,并观察其使用效果,在上海浦东新区远东大道修建一段沥青层内部排水试验路,采用沥青稳定碎石做排水基层。使沿路面下渗的水分,进入多孔隙的排水基层而出道路结构外。本文综合国外修建路面内部排水基层施工工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探索适合上海地区路面设置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排水系统的施工工法,从而为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广泛运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英 《公路》2002,(10):28-29
针对公路沥青路混凝土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施工现状,结合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科研结果,简单分析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对路面强度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路面结构设计中关键因素的分析,考虑土基模量,基层厚度和基层模量三个因素,并根据工程经验选取相应的因素水平,利用正交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并通过直观分析得出这些关键因素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根据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路面性能采用路面的设计指标和验算指标来表征:路面表面湾沉、基层底部拉应力和底基层底部拉应力。分析表明:土基模量和基层厚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基怪模量的影响要小得多。土基的模量宜在50-100MPa之间,基层厚度宜取20cm左右。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路面基层的作用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地方路改造在路面基层施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提高基层施工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珊  任瑞波  栾海  王哲人 《公路》2003,(12):62-65
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半刚性基层温度变化引起的,半刚性基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加入柔性过渡层可有效地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反射裂缝。根据传热学原理,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吉林省通化试验路3种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顶部温度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夏季或冬季,柔性过渡层都能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的温度状况,从而减少或消除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7.
施工不均匀性、路基破损等因素容易造成路面基层厚度变化,导致路面质量降低。无损检测技术——探地雷达能有效检测路面面层厚度,但对于均匀性较差的基层,其检测、分析难度较大,成为路面基层厚度检测中的难题。文中依托实体工程,针对探地雷达在基层检测中的弱点,从分析探地雷达基层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出发,通过误差分析,对比分析基层不同铺筑阶段、不同天线频率、横向电磁波速度不均匀性以及接触式天线垂向颠簸四个因素对检测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准确性试验分析探地雷达在路面基层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主要承重层的路面基层、底基层,强度是质量控制尤为突出的指标。文章以呼包高速公路和路面基层、底基层施工实例,介绍了保基层,底基因施工强度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9.
张利德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164-167, 200
为了确定适用于甘肃国际陆港中心区道路的路面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环境、路面类型确定了五种典型路面结构组合。采用路表弯沉、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沥青层永久变形、低温开裂指数、半刚性基层疲劳寿命、路面造价等参数表征路面性能,通过模糊数学对五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结构三的弯沉值最小,路面整体强度较好;结构一底基层层底拉应力最小,基层抗开裂性能最好;结构一的底基层疲劳寿命最大,具有较高的抗疲劳性能;结构四造价最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综合评价表明结构五的综合性能最优,综合评价结果为0.95,针对甘肃国际陆港中心区道路所处的气候环境及交通特点,最适用于该区域的路面结构为结构五。  相似文献   

10.
基层模量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峰  孙立军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0):41-43,49
沥青路面的基层材料种类繁多,模量变化范围很大,而基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有重要的影响。选取3种典型的路面结构,选用4种实测轮胎接地荷载,建立三维有限元路面结构模型,分析基层模量变化时的力学响应。结果显示,基层模量的增加对路面使用寿命有2种不同的影响趋势,一方面可以减少沥青层层底弯拉应变,从而增加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另一方面,表面层最大剪应力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容易产生路表面局部早期损坏。在此基础上,给出基层模量的合理范围建议值。最后,提出增加一个抗剪指标以控制基层的模量。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国外公路》1995,15(2):30-31
土工格栅用于加固未铺设路面,布置在路基土和底基层间作界面层,可减少底基层的设计厚度,本文主要论述,现行道路设计,底基层厚度设计,路面设计,土工格栅使用说明。  相似文献   

12.
EN—1路面基层稳定剂及其路用性能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义 《公路》1996,(11):40-42
在公路工程中,路面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对道路总体质量起重要作用。路面破坏主要是基层的强度不足和水稳性不良所致。无论是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对基层都有严格要求,应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扩散应力的能力和水稳性;同时造价应当经济,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美国生产的含有强氧化剂的EN-l液体路面基层稳定剂,属于浸渗性化工材料,能与石灰、粉煤灰、水泥及土壤中的矿质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离子交换激化活性,生成化学凝胶矿物骨架,使颗粒材料固结为整体,形成强度和水稳性令人满意的路面基层…  相似文献   

13.
以博山至莱芜高速公路七合同段路面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路面底基层,基层,面层施工中机械的配套与选型。  相似文献   

14.
半刚性路面基层冲刷唧浆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明昌  王明鹏 《公路》1998,(8):45-49
在半刚性路面基层出现的早期破坏中,路面冲刷唧浆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对半刚性路面基层冲刷唧浆现象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砂土基层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适合于我市地理气候条件下干线公路路面基层材料及结构,加强路面基层的承载能力,提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对水泥石灰综合稳定砂土基层结构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郝彦军 《东北公路》2003,26(1):12-13
水泥稳定砂砾半刚性基层材料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有许多成熟的经验,丹本高速公路路面一、二标段路面基层便采用了这种材料,但由于沿线河流砂砾较粗,细料含量少,施工和易性差,压实度难巳保证,通过添加适量粉煤灰,既有利于碾压密实,又提高了路面基层的强度,一举两得,为以后的路面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炼  曾波  齐文喆 《中外公路》2003,23(5):49-52
提出了刚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的基层强度应有所差别,并就半刚性基层的裂缝及透层、防水层方面的问题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讨论,认为广东地区的沥青路面结构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基层表面应设置透层和防水层。  相似文献   

18.
于洪泽 《公路》2002,(9):118-120
采用贫混凝土基层,可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与使用寿命,以河北宣大高速公路为例,分别彩和不同的设计方法确定贫混凝土基层的厚度,推荐以贫混凝土作为基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蒙华  唐伯明 《公路》2003,(9):77-80
针对西部地区大量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的现状,介绍采用冲压稳固技术处治破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作为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基层补强,简易加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加铺技术。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年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和养护经验,从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作用和路面基层应具备的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路面基层引起沥青路面出现的多种病害和路面基层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路面基层施工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