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1月20日,智利海军的“鲉鱼”级潜艇的首艇“奥希金斯”号在法国洛里昂附近海域通过了航行中发射2枚鱼雷的试验。发射的标准武器分别是“祖特”(SUT)鱼雷和“黑鲨”鱼雷。测试结果说明,“鲉鱼”级潜艇可布置并操控各种型号和不同年代的多种鱼雷。同年11月,该艇成功完成了下潜试验,其下潜深度达到了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300m。  相似文献   

2.
2005年年底,澳大利亚国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将对皇家海军的“科林斯”级常规潜艇进行重大能力升级,现役潜艇将装备全新的战术作战系统,并采用新的重型鱼雷作为武器。  相似文献   

3.
美国研究用潜艇“海豚”号(AGSS 555)的艇员于2005年12月15日返回圣地亚哥,这次为期3天的航行,是为2006年年初要进行的浅水区声自导鱼雷测试做准备的。  相似文献   

4.
据外刊报道 ,英国海军正在制订一项多方面的工程改进和技术现代化计划 ,旨在为英国核攻击潜艇最终装备战术型“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铺平道路。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已就用鱼雷管发射封藏式战术“战斧”导弹技术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 ,英国还将引入战术“战斧”武器控制系统 ,以适应英国“战斧”导弹在其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现代化要求。英国战斧导弹向战术型转向对保持皇家海军战斧武器计划的长期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皇家海军的战斧武器计划 ,一些核攻击潜艇正在进行改型 ,以便用现有的鱼雷发射管发射BlockⅢC型战斧对地攻…  相似文献   

5.
马文会 《航海》2002,(5):23-24
一、葬身大西洋 “天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于1959年加入美国海军现役。这艘“鲣鱼”级核潜艇是当年潜艇中的霸王:艇长约77米,宽约9.5米,排水量3500吨,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35节,配备有23枚“马克”型鱼雷。鱼雷射程可达8千米。火力强大的攻击潜艇的任务是进行反潜作战,目标针对前苏联海军舰队中的核潜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天蝎”号搭载有数位精通俄语的监听专家。  相似文献   

6.
照川 《航海》2005,(6):43-43
俄入役的“风雪”鱼雷能在水下以360千米/时的速度潜行。该型鱼雷拥有独特的外形,可在水下形成超空泡,使航行鱼雷遇到水阻力降低10倍多。据悉,现今的该型鱼雷,经过俄鱼雷工程师们的潜心研究,又推出了其最新的改进型,即能以400千米/时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据军事专家称,到2050年,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一种反鱼雷系统能捕捉到这种超高速航行的鱼雷。据称,这种最新改进型“风雪”鱼雷,还将于近期装备一种可使鱼雷沿航  相似文献   

7.
某年冬季的一天,在我国东海某海域,一场潜艇、猎潜艇的对抗演习正在紧张地进行。大海深处,一艘黑色的潜艇悄悄地逼近“敌舰”。艇内,水兵们异常紧张地操作着。声纳兵紧紧盯住了目标,准确地计算着方位。突然,艇长一声令下,鱼雷手按动了发射器,一条鱼雷“嗖”地射了出去,击中了目标。艇长立即下令迅速转向,摆脱“敌人”的搜索。潜艇飞快地离开了攻  相似文献   

8.
吴磊  冯达 《船电技术》2015,(7):39-42
通过对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使用流程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采用随机Petri网(SPN)的Molloy形式,构建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反应时间模型,评定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反应时间指标。  相似文献   

9.
冷画屏  谢荣鸿  邹振华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0):167-169,175
作为潜艇对抗反潜声自导鱼雷的重要装备,自航式声诱饵的战斗使用对最终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在简述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声自导鱼雷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潜射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反潜鱼雷动态过程的多个仿真数学模型,对在声诱饵不同参数下的潜艇生存概率进行了仿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潜射自航式声诱饵的作战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中国修船》2007,20(4)
退役潜艇进入“东方绿舟”在4805工厂被“大卸八块”的一艘国产退役33型潜艇,已于近日运往上海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的国防教育园区内。此举,在国内甚至在全球,开创了潜艇解体后在异地陆上焊装复位、停泊的先例。这艘舷号“280”的国产1 300 t常规动力鱼雷潜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潜艇使用单枚声诱饵对抗鱼雷效果不理想,分析了潜艇使用两枚声诱饵对抗鱼雷使用方法.通过潜艇、声诱饵和鱼雷之间的运动关系,建立了潜艇使用两枚声诱饵对抗鱼雷数学模型.利用仿真对比分析了采用单枚声诱饵和两枚声诱饵不同对抗方法,得出了潜艇使用两枚声诱饵对抗鱼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中国与俄罗斯高级军事工业代表团举行了两国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采购会议。中国向俄罗斯提出了庞大的武器定购、技术转移清单,其中海军占了很大的比例。中国海军提出再购入“现代”级驱逐舰4~6艘、K级636型常规潜艇4艘、要求俄罗斯提供“拉达”级潜艇的详细资料并考虑4艘该艇的购入协定,以及导弹、鱼雷、火控系统等一大批海军装备。中国在提出以上装备采购清单的同时提出转移其技术和生产许可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级将成为中国海车舰队的主力战舰。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09,(4):21-21
1916年5月,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舰“鲁普斯”号向德舰发射了一枚鱼雷。由于发现及时,德舰成功避开了这枚鱼雷的攻击。此后,这枚“自由鱼雷”便在大海里神秘漂游,行程超过10万公里。20世纪60年代,它第二次周游世界各大洋,继而转向内海,直到1972年才突然销声匿迹。这枚犹如“幽灵”的鱼雷半个多世纪里在各大洋横冲直撞,它究竟靠什么动力驱动,又如何能成功躲避各种障碍物?至今仍是个谜。  相似文献   

14.
通过鱼雷发射管进行布放回收是潜艇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最佳方式之一,而UUV自航出管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首要问题。首先,根据潜艇发射自航鱼雷的技术要求来建立UUV自航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通过计算分析求得UUV自航出管所需满足的条件。随后,在鱼雷内弹道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UUV在鱼雷发射管内运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受力和速度进行实时仿真。最后,将仿真结果与UUV自航出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与其重力浮力差、最低出管速度及出管时的潜艇航速相关。因此,可通过设定恰当的性能参数来实现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1982年5月4的马岛海战,是二战后第一次发生的鱼雷海战。这次海战英阿双方都出动了航母、大型水面战舰、潜艇等。双方均使用了鱼雷(共五个型号之多)。 5月1日大西洋上,浓雾垂江,能见度极差。阿方“圣路易斯”号潜艇的声纳,捕捉到距本舰约10000米方位上的英护卫舰信号,于是向它发射了一条德制  相似文献   

16.
超空泡技术将改变海战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人最早知道超空泡武器是在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于巴伦支海之后,据称致该潜艇沉没的爆炸与一种采用超空泡技术的高超声速鱼雷的试验有关。由此,人们知道了采用超空泡技术的鱼雷航速竟可以超乎想象地达到100节以上。但谈到什么是超空泡技术、其军事价值和意义又如何,人们可能就知之不多了。  相似文献   

17.
通过鱼雷发射管进行布放回收是潜艇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最佳方式之一,而UUV自航出管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首要问题。首先,根据潜艇发射自航鱼雷的技术要求来建立UUV自航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通过计算分析求得UUV自航出管所需满足的条件。随后,在鱼雷内弹道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UUV在鱼雷发射管内运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受力和速度进行实时仿真。最后,将仿真结果与UUV自航出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与其重力浮力差、最低出管速度及出管时的潜艇航速相关。因此,可通过设定恰当的性能参数来实现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空潜对抗中潜艇的生存能力,从航空反潜作战流程和反潜鱼雷攻潜特点入手,分析了潜艇对抗反潜鱼雷所需的能力。从潜艇对反潜飞机的探测和攻击,潜艇对鱼雷的快速报警、对抗器材的快速发射、对抗器材的尺度模拟、对抗器材的软硬综合对抗等方面,探讨了潜艇对抗航空反潜鱼雷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对提高我潜艇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台湾当局为达到“以武拒统”的目的,不断扩充军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台大量外购各种军事装备,其中包括1988年向荷兰购买的2艘“旗鱼”级的改进型潜艇,分别命名为“海龙”号(弦号793)和“海虎”号(弦号794)。它们是当今台湾海军中最主要的水下作战力量。中国大陆在潜艇的研制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不仅生产了一批常规潜艇,还自行研制了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90年代后,自行生产了新型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常规潜艇;同时,据国内媒体援引外电报道,中国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洛”级潜艇,从而使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水下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拟对“基洛”级636型潜艇和“海龙”级潜艇在性能方面作一详细的分析比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论文针对鱼雷变速引起的噪声变化进行分析,得到鱼雷速度与噪声之间的关系;目标潜艇通过探测鱼雷噪声对鱼雷进行定位,鱼雷噪声在一定速度下,得到相对目标潜艇的最远探测距离,论文对鱼雷速度与最远探测距离和潜艇反应时间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仿真结果.论文的分析方法对鱼雷变速过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