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绵广高速公路路基病害压力注浆处治工程,采用现场调查测试、离心模型试验以及数值仿真对压力注浆处治路基病害的工艺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斜坡路基断面几何异型是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导致路面出现纵向开裂。离心模型试验表明:注浆方式宜采用2次注浆法,第1次注浆压力为0.2 MPa,第2次注浆压力控制在0.4~0.5 MPa;注浆孔的合理间距推荐为2.0 m;工程实际中应兼顾经济性,选择合理的浆液配合比和养护时间。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压力注浆包括应力累积、裂纹延伸和裂缝扩张3个阶段,土体劈裂所需要的压力随均质度及土体强度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公路使用功能,防止路基沉陷,通过分析土体结构,路基沉陷的影响因素、表现,在进行路基沉陷评价及控制措施,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模拟数据结果,验证了注浆可以有效提高路基填料的强度及稳定性,进而减小在反复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陷程度,验证了注浆处理在路基沉陷中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林季杨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2):42-43,67
公路路面在竣工通车后,出现沉陷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对于局部出现的沉陷,常可以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处理。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公路沉陷处理过程中对注浆压力、注浆量的设计计算方法。考虑到路基土体的不均一性,提出了注浆孔布置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饱和软黏土路基条件下布袋注浆桩的挤土效应,以布袋注浆桩加固某饱和软黏土路基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试验对桩体成型过程中的桩周土体位移和超静孔隙水压力进行了分析. 运用测斜管监测了成桩时桩周土体的水平位移,得到了土体位移的分布特征和土体位移随注浆压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运用孔压计监测了成桩时桩周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得到了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 试验结果表明:成桩后,桩周土体水平位移呈现“马鞍形”分布,在距离地表0.1~0.3倍和0.8~1.0倍的桩长位置处出现最大位移;桩体成型挤土产生水平位移的范围约为桩径的6倍;桩体养护成型后,标准施工下的注浆压力对挤土效应的影响甚微,同时桩周土体水平位移会出现明显回弹,回弹位移值为注浆当天的40%~60%;超静孔隙水压力在前10 d消散较快,超静孔隙水压比随土体与桩体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近似于线性规律的衰减,其影响范围约为10倍桩径.   相似文献   

5.
普通镀锌钢管注浆加固路基边坡是将镀锌管加工成等长(1 m)中空钻杆(注浆管),施工时通过管接头将钻杆接长,用小型钻机钻入土体后进行注浆,钢管保留在土体内,使其与周围胶凝体形成微型桩进行加固,实现注浆加固和微型桩加固的复合体。阐述了其施工工艺原理及工艺要点,分析了施工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其优越性,为路基边坡加固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型注浆桩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软基治理方法,当前在沿海地区应用较为普遍。岩溶路基常为可溶蚀性的岩土体构成,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将进一步劣化其工程性质。采用适用于低应力区的非线性强度准则与强度折减法可分析岩溶路基的稳定性,采用微型注浆桩有效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黄土及饱和黄土中水泥水玻璃注浆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宝中线K154路基高边坡滑坡治理注浆工程现场原位剪切试验,分析比较了注浆前后黄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并对饱和黄土注浆后的浆液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证明了黄土甚至是饱和黄土中注入水泥水玻璃浆液加固土体的可行性和效果.成果已应用于工程实践,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控制软土路基注浆对高速铁路轨面变形的影响,提出有控注浆的总体原则及其施工控制方法.依托长三角地区某运营高速铁路软土复合路基注浆抬升的现场试验,监测轨面变形、孔隙水压力和土体侧向位移,分析不同注浆施工控制措施对注浆抬升效果的影响;模拟分析在不同列车速度下轨面变形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注浆引起轨面变形限值.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注浆参数、层位和时间间隔和路基两侧交错注浆的控制措施,可控制轨面变形;列车运行速度越快,轨面变形越大,脱轨系数、轴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也越大,列车速度大于200 km/h时,轨面整体变形与差异变形不得大于15 mm,列车速度达到300 km/h时,轨面差异变形应小于10 mm.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注浆技术在高速公路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注浆技术的作用与特点,然后详细论述了注浆技术在高速公路路基处理中的应用,其主要内容是高速公路路基存在问题、注浆技术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左涉一级公路煤矸石堆填段采用注浆联合强夯法进行加固处理的参数,首先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未加固处理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量进行分析,指出对煤矸石路基进行加固处理的必要性,然后在注浆法加固煤矸石路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注浆联合强夯法的施工参数。结果表明,未加固处理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量超设计规范,采用注浆法加固路基,随着注浆间距的缩小,路基竖向沉降量、路堤坡肩与坡脚处水平位移量均减小。在煤矸石路基加固区域6 m以下采用注浆间距2 m进行加固并在上部6 m区域采用强夯法加固,其工后沉降量和水平位移远低于注浆法加固路基。在实际监测阶段,注浆联合强夯法加固路基工后沉降量小并趋于稳定,验证了其加固煤矸石路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特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针对中国提速铁路采用的 CH1 60 - 0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及 SS7受电弓 ,建立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 ,计算得出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模态振型 ,导出其振动方程 ,并推导出受电弓非线性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对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 ,得到受电弓框架的等效参数 ,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受电弓 /接触网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受电弓的线性模型及非线性模型 ,而且考虑机车、轨道激扰因素影响下 ,对接触网 /受电弓系统的动态进行了运行模拟计算并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文中基于能量的观点,采用了内聚力模型CZM,并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通过室内确定力学指标,对半刚性基层的道路结构在实际环境和荷载影响下裂缝的扩展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显示,裂缝间距越小,系统蓄积的能量也越小,根据能量最小原理,系统的能量越小,整个系统越稳定;另外研究显示,基层裂缝的最佳分布模式是由多条细裂缝...  相似文献   

13.
针对视频图像车辆智能跟踪问题,提出了利用帧间差异积累动态矩阵进行自适应背景建模算法,采用背景差提取运动目标区域,设计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多Agent智能系统进行目标分割、轮廓提取和空域滤波,增强了抗背景干扰能力,使获得的目标区域具有更好的空域连通特性;通过自适应核窗宽改进了MeanShift算法的收敛速度,利用SSD算法实现了快速初始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自治能力强,跟踪目标快速准确,实时有效。  相似文献   

14.
以浦南高速公路C2合同段为工程背景,按照不弃土、不改良原则,通过室内、室外试验,分析了土的强度、干密度、饱和度、膨胀量与含水量、击实功的关系,据此得到了高液限粘土最佳含水量范围,提出了高液限粘土用于路基填筑的控制标准,即可用含水量及其对应的干密度、压实度和饱和度要求值,为本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据。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高液限粘土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当前我国危险品运输安全现状着手,着力分析影响我国危险品运输安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危险货物运输相关管理部门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实践,从分析桥梁景观的功能、作用及特点入手,论述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对桥梁景观设计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监控量测在公路黄土隧道洞口段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中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它能够准确、及时反映围岩的变化趋势、规律,反映围岩的应力释放过程,能够指导围岩支护参数的修正,确定二次衬砌的支护时间等,对隧道施工的经济及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是桥梁耐久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总结了各种直接和间接由水引起的桥梁病害基础上,通过对水危害混凝土桥梁机理的分析,详细论证了设置桥梁防水系统的重要性,进而论述了桥梁防水系统设计的要点,并对现有已建桥梁的防水系统改造提出了可行的方法。提出的桥梁防水系统设计方法对新建桥梁防水系统设计和已建桥梁防水系统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质量行为与实体质量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提出了公路建设质量行为评价指标,并鉴于质量行为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行为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建设质量行为的科学准确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对工程建设的监督方式做了初探,从而实现公路工程政府监督的差别化和动态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IU比、NU比国际标准值法等方法,判断出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协调互动发展到二者偏差逐步拉大,近年又有协调的趋势,但二者偏差依然较大.剖析了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并给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