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际考察和走访咨询,系统地总结了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发展经验。首先介绍了新加坡对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发展采取的"推、拉策略",以及新加坡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管理机制、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公共交通运营系统、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公共交通体系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到各种细节设计、制度内外的保障,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高品质公共交通出行体系。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9日,上海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一行6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期间专程会访了新加坡最大的公共交通营运集团——康福德高公司下属的新捷运公司和出租公司的管理层,着重对其信息指挥中心和智能化调度中心进行了考察。在新加坡,我们领略了依托先进的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公共交通营运模式,了解了营运公司在破解大都市交通发展难题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珠三角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以之为借鉴,我们可以从树立公交发展导向、道路供需管理、人性化换乘体系、细节管理、信息化、服务监督、公众参与等方面发力,为建成以人为本的高品质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奠定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5.
木子 《交通与运输》2007,23(2):31-31
上海的公交票价水平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是偏高的。与香港、新加坡比较,上海公交的平均票价与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是香港的近2倍,是新加坡的4倍。新加坡将公共交通系统定位为能与小汽车竞争的交通方式,其服务的对象不仅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且要求对高收入人群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公交服务。虽然其运营成本较高,但是同样坚持较低的票价水平。上海的公共交通服务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承受的服务,为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可选择的服务。特别是公共汽(电)车是最接近于普通市民的运输方式,票价水平应适度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努力吸引非机动车乘客向公共交通转移。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出租汽车的管理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政府历来重视出租汽车发展,并较好地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使行业服务质量达到较高水准。新加坡出租汽车地位十分突出,在公共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至2007年4月,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轨道交通承担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到54:20:26。  相似文献   

7.
余淼  陈震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68-173,200
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的衔接与融合,以杭州为例,从机制层面对其"四位一体"大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的融合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分析杭州现状公共交通系统在组织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借鉴新加坡、伦敦公共交通管理先进经验,提出通过建立部门协作和反馈机制来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四位一体"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的换乘优惠,优化各方式间的比价关系,推广多元融合票制,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针对各类线路差异化地制定补贴指标和融合导向的公交服务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面积仅为680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全国目前拥有各类机动车80多万辆,其中轿车占一半以上。由于国土狭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新加坡断然采取了科学规划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购买小汽车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人口总数435万,各类车辆保有量80多万辆。如此多的车辆,交通却井然有序,不少人都感到疑惑不解。其实,新加坡在交通方面有许多奇特之处。 新加坡有南北、东西、东北三大地铁干线,各干线之间设有中转站,可通往机场、社区、政府、商场及景点等各个地方。除了地铁,公交车、轻轨、出租车和河马车(敞篷双层旅游车)构成了完善的新加坡地面公共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刘峰 《交通标准化》2010,(19):180-183
针对新加坡解决城市机动车交通拥挤问题所采取的控制汽车保有量、控制机动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管理等一系列对策,进行分析评价与思考,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在加快高速公路和大运量公共交通运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正在实施举世无双的控制拥有汽车和控制使用汽车相结合的道路交通管理.1998年还采用了电子道路定价制度.  相似文献   

12.
罗兆广 《城市交通》2009,7(6):33-38,27
针对新加坡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新加坡减少汽车使用量和增加公共交通使用量的一体化交通政策,以及限制车辆拥有和管理道路使用的交通需求管理框架。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限制区域执照系统和公路收费系统,探讨了两个系统的目标、运作、实施效果,并将其与其他城市的公路收费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一体化交通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新加坡交通拥堵问题,对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2011,(4):34-39
与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常见的公路交通大瘫痪相比,新加坡在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避免了严重的塞车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公共交通国际联会(UITP)在其《城市里的机动性》[1]报告中,将新加坡与维也纳、赫尔辛基并列评选为有拥有最具成效交通系统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2010年6月17日,由苏州金龙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海格牌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首次出口新加坡发车仪式在苏州举行,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出口,意义十分重大。此次出口新加坡的海格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将作为2010年8月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青年奥运会的官方新能源示范服务车辆。该车的出口标志着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节能环保客车开始迈向国际舞台,从建设绿色节能减排的公共交通到向世界输出绿色节能的汽车产品,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陆路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满足居民人口增长变化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提出的需求同时,新加坡正面,临着提高城市环境宜居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从三方面阐述了今后10~15年内塑造新加坡道路交通系统的政策与发展策略:一是通过扩展轨道交通、提高公交网络的整合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二是利用公路收费等手段限制车辆拥有与使用;三是建设无障碍设施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最后,介绍了新加坡在提倡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打造获得公众支持的道路交通系统等方面已经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从新加坡及台北“捷运系统”的构成特点,引出深圳市公共交通“捷运体系”的初步构想,即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辅助的综合城市公交运输体系,并对当前构建该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变化特征,给国内各城市制定交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选取亚 洲、欧洲、北美洲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收集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数值,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梳理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间的差异,总结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最后,以深圳为例,分 析其近年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趋势,预判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较大、土地资源相对受限的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首尔、香港3 座城市,采用了以公共交通 为主导的机动化出行结构;国际4 大都市东京、伦敦、巴黎、纽约中心城区内公共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东京、伦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绝对优势。在相同的空间尺度下,国内城市人口规 模一般远超过国际大城市,在人口密度高、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有限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区域及交通概况新加坡人口密度高达7 257人/平方公里,路网总里程约3 400公里,其中快速路约161公里。据最新资料,新加坡目前的机动车总量约92.7万辆,其中小轿车数量约61.6万辆。在公共交通设施量方面,主要由公共巴士、地铁、轻轨和出租车构成。其中,公共巴士共344条服务线路、车辆4 112辆;地铁运营里程149公里,共设99个站点;轻轨29公里,设43个站点;另有出租车共28 176辆。公交出行数  相似文献   

19.
各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制定发展目标、转换公交出行分担率概念以应付指标检查等问题,同时,由于城市总体规模、形态布局、自然地理等差异,城市之间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很难直接对比。借鉴伦敦、巴黎、东京、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经验,阐述不同口径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内在涵义和用途。结合公交出行分担率在世界闻名“公交都市”中的实践应用,提出更需要关注特定时段、特定地区、特定目的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以此制定不同类型城市交通拥堵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目标与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研究了深圳市的城市交通发展阶段,以及深圳市的道路网、公共交通和停车设施的供需情况,得出了深圳市城市交通现状面临的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随后,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将深圳市城市交通各系统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的进行了详细对比,在此基础上找出了深圳市城市交通发展在资源供给、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差距,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