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结合广州地铁纪-越区间隧道过清泉街断裂带冻结工程实例,介绍了国内冻结长度最长且穿越复杂含水地层水平冻结法的设计、施工技术,并对冻结法施工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孙成伟  仇培云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161-165,181
文章针对广州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利用冻结法施工的成功经验,详细介绍了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设计及信息化监测等施工技术。冻结法的成功实施,为广州地铁工程水平冻结的设计、施工和检验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本工程的成功经验可供其他相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黎贡山隧道为目前国内在建最长铁路隧道,其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三高、四活跃"的地质特点。文章全面分析了该隧道采用TBM法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包括:(1)高达50℃左右的高岩温热害问题;(2)总长为3 185 m地段的软岩大变形问题;(3)预测最大涌水量为1.92×10~5m~3/d的涌水问题;(4)长度达2 260 m的岩体破碎—极破碎地段TBM施工问题;(5)Ⅰ级风险隧道的施工安全风险问题;(6)长距离通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高地温热害防治、软岩大变形控制、涌水应对、TBM过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可为后期TBM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武明静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167-173
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依据不同的地质状况、环境要求、施工机具等条件,可以选择明挖、矿山、盾构、顶管、沉管、凿岩等不同的施工方法.在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的矿山法施工中,综合应用了水平冻结、注浆止水帷幕、洞内超前深孔注浆、CRD法、密排小导管桩、控制爆破、监测信息反馈、地面跟踪注浆的施工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5.
隧道施工测量主要目的就是使盾构隧道按设计标准贯通。文章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东湖站—黄花站盾构隧道施工实例,根据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测量方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案在隧道施工各阶段的可行性,最后提出隧道测量的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由于隧道埋深相对较浅,且经常要穿越工程地质复杂、水文地质极差、围岩级别较低的地段,若采用矿山法施工,通常要采用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水平冻结……等辅助措施.文章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实际施工情况,介绍了另外一种辅助工法--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并将它与同时采用的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多方面比较,得出了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优于超前小导管注浆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引起的隧道及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引起的周围区域隧道及地表沉降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隧道及地表沉降规律.根据获取的沉降规律,针对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提出了减小隧道及地表沉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地铁联络通道冻结过程中隧道内流水对联络通道冻结效果的影响,文章以广州地铁某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为例,通过工程实测与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内流水对管片与土体交界处温度及土体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道内有流水时,对上部管片与土体交界处的温度影响不大,下部管片与土体交界处的温度会明显升高,且越靠近隧道底部,平均温度相差越大;相同深度流水上游管片与土体交界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下游;当隧道内流水流速度变大时,管片与土体交界处平均温度升高,且流水速度对下游平均温度的影响明显大于上游;冻结过程中,隧道内流水对管片壁后2 m深度内的土体温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圳地铁区间隧道软弱围岩超前预加固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地铁大剧院站-科学馆站区间隧道在流塑状粘性土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穿过,需采取超前预加固措施.通过对水平旋喷桩和冻结法超前预加固的技术特点和施工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选择了水平旋喷桩法.文章介绍了水平旋喷桩的施工技术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坪林隧道施工地质探查技术之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施工遭遇断层破碎带及大量涌水问题,为探查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以降低地质不确定引致之灾害风险,施工中应用了水平长距离钻探、震波探测与地电阻影像探测等地质探查的方法及技术.由于施工中地质探查结果知四棱砂岩段属特殊恶劣的地质条件,其工程地质特性为完整岩石非常坚硬,强度达220MPa,但在板块运动挤压作用下形成破碎带,其中夹有许多宽度小于1.5m的剪裂带,呈不规则分布的高低角度剪裂带,破碎带因地下水补充而形成含水层,含水层又因剪裂带构造密集复杂而被阻绝隐藏于背后,很难于施工中准确予以界定.文章将探讨应用于坪林隧道施工中地质探查技术的结果及限制、产生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因应措施,藉以累积施工地质探查的技术与经验.在四棱砂岩中隧道施工所获经验显示,必须综合应用隧道前方震测法(TSP)、地电阻影像探测法(RIP)、水平长距离钻探、短距离钻探等探查技术,先获得开挖面前方大范围的地质构造与水脉分布,再由水平钻探结果分析、研判与验证,方较能掌握隧道前方较准确的地质与水脉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