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高速公路出口区域限速方案的效果,研究提出了逐级限速方案(一级限速、二级限速、三级限速),并开展不同交通流情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引入情境意识理论(Situation Awareness, SA)和ACT-R认知理论从驾驶人角度对逐级限速方案进行研究,建立了道路交通驾驶人SA的定量计算模型,通过与情境意识全面评估技术(SAGAT)结果的对比,评估出SA定量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在分流鼻端的速度分别超过限速13.4 km/h(一级限速)、7.4 km/h(二级限速)、4.0 km/h(三级限速),在不稳定流状态下则超过9.7 km/h(一级限速)、6.2 km/h(二级限速)、1.7 km/h(三级限速);(2)交通量一定时,随着限速次数增加,驾驶人的SA水平提高,事故的可能性下降,其中三级限速方案是考虑驾驶人SA的最佳方案;(3)瞳孔面积和平均扫视频率可作为衡量SA的眼动行为指标,分流鼻端速度可作为衡量SA的操纵绩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高速公路能够在风雨条件下智能限速,作者采用反传播神经网络(BPNN)技术,设计了一个高速公路风雨天气限速系统。由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根据交通环境,参考实时天气指标,凭经验判断“安全限速”的值,并作为专家样本,供BPNN训练。通过分析“拟合误差”的方法,排除了少量异常的专家样本,从而提高了BPNN的预测精度。实践表明,采用BPNN对高速公路按天气指标智能限速,无需推理数学模型,操作效率高,成本低,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使车辆平稳快速地通过借用对向车道通行的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对施工控制区梯级限速方案进行了研究。【方法】首先,采集并分析不同施工控制区断面交通流速和车头时距变化;其次,根据车辆轨迹特征计算末级限速值,基于车辆减速运动特征和驾驶人注视特点制定施工控制区梯级限速方案;最后,构建驾驶模拟实验场景,通过安全与效率协调优化的评价指标对所建立的限速方案进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中分带开口区平均车速和车头时距最小。当中分带开口长度为70 m的两车道时,形成以40 km/h为最终限速值、以20 km/h为降速幅值、以过渡区起点上游50 m为最终限速标志位置的变间距高速公路施工控制区限速系统。【结论】驾驶模拟实验表明,同《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中的两级限速方案相比,所建立的梯级限速方案可使施工控制区综合效率指数提高9.15%,综合安全指数提高27.62%。  相似文献   

4.
由江苏省公路学会承担的“宁宿徐高速公路提高限速”方案研究课题,经过现场调查和多方面调研,并召开了数次方案讨论会,形成了“宁宿徐高速公路(盱眙至靳桥段)提高行车限速研究报告”初稿,于2009—02—18在南京召开审查会对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  相似文献   

5.
在瑞士.把最高车速降到30公里/小时的措施在局部地区实施的效果更优于在大范围区域内实施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的干道和辅助干道上实施这一措施的效果更好。这些30公里/小时限速区(以下简称“30公艰限速区”)只在面积不大于1平方公里且没有主干道路的区域内设立。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中C3单元和C2单元相对独立控车,两套系统中的列控数据在系统层之间缺乏共享和约束机制.本文在分析系统结构和数据传输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提升高速铁路临时限速安全性的方案,并利用有色Petri网(CPN)对融合方案进行建模.通过仿真软件分层和赋时功能构造系统顶层模型、临时限速生成子模型、故障子模型、融合子模型和时间序列,模拟临时限速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系统状态和行为.仿真结果表明:在故障注入情况下,数据融合方案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错误数据的输出,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2011,(4):97-98
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欧洲自行车联合会(ECF)新近发布的《道路安全报告》称,欧洲将在居民区道路实施机动车时速“30km限速区”政策,这一报告已获欧洲议会交通运输委员会通过。现在每年约3.5万欧洲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150万人严重受伤。欧洲交通委员会希望借助“30km限速区”到2020年减少一半的道路受害者人数。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区高速公路立交出口匝道区域线形指标偏低、气候变化频繁的特点,在限速管理上,提出“匝道动态限速,主线联动限速”的可变限速策略。匝道的限速值是依据车辆横向稳定性和停车视距两个约束条件,并考虑路面附着系数和道路能见度的动态变化特性进行确定。主线受出口匝道影响路段的限速值是依附匝道圆曲线路段限速值和实际减速车道长度进行确定。在参数取值的探讨中,区分了纵向附着系数和横向附着系数的不同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山区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管理尤其是限速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限速仅仅是农村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交通事故率高的地方的首要工作应当是针对主要事故类型寻找成本一收益型改进措施,以降低这些地方的交通事故率。如果采取措施后,事故率仍居高不下,则应该也考虑设置较低的限速。然而,如果没有实质性措施、驾驶人告知和宣传或其它措施的支持,较低的限速本身并不一定能够改变驾驶行为,将导致大量驾驶人持续以不合理的速度行驶,从而可能产生大量的交通执法成本。因此,应当尽量合理平衡车速、限速、道路设计和其它措施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可以通过引进一个或多个车速管理措施同时设置新的限速来实现,或者将它们作为整条路线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超速事故逐年增多,由于非现场执法占用警力少、限速效果好,越来越多地采用该方式进行限速管理。通过对摄像头和雷达测速仪这两种不同的非现场执法方式的限速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雷达测速仪有一定的限速效果,但限速的持久性不佳;摄像头执法的限速效果最佳,不仅能很好地降低速度,且限速效果持久性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基于PARAMICS仿真平台的限速控制方案的评价框架,应用PARAMICS模拟限速控制方案,并编写了模拟不同限速控制的程序插件,实例研究了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限速方案的仿真、结果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区限速标志效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试验与统计分析,研究了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作业区交通标志尤其是限速标志的警示效能,提出了分阶限速方案和交通标志效能试验方案,选择典型路段开展了既有交通标志效能试验、限速标志位置试验、分阶限速效能试验和优化后交通标志效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既有交通标志尤其是限速标志效能不足,试验路段客货车经过限速标志后车速远高于限速值,且速度降低幅度很小。通过分阶限速优化交通标志设置,施工作业区车辆速度明显降低,客车速度降低38km·h-1,货车速度降低32km·h-1;施工作业区客车运行速度与限速值的差值从60km·h-1降低到15km·h-1,货车速差从40km·h-1降低到5km·h-1,基本达到限速值,整个交通流运行速度与限速值差值变化趋势一致。可见,分阶限速优化后的交通标志效能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新西兰政府通过了《陆地运输标准限速设置2003-54001》;2005年,又通过了《陆地运输标准限速设置修订稿2005-54001/1》,对该标准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为道路管理部门设置合理限速提供了一套完整程序。本文简要介绍该限速标准中有关限速值的一般规定和限速值计算程序,以期为我国的道路限速设置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限速制定方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我国道路限速的制定更为合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总结了美国设置限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限速设置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对美国部分城市的州际道路及主干路的限速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测速相机等自动执法设备的辅助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驾驶人对限速的遵守程度。在借鉴美国限速方法及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制定道路相关限速标准时,应结合国情确定限制速度与运行速度、设计速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限速与安全、执法等之间的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的道路类型、等级等特性研究采用不同的限速方案,解决速度区限速取值及不同速度区之间如何平滑过渡衔接等问题,明确了我国限速研究的基础性内容。  相似文献   

15.
道路限速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对车速和道路、交通、气候等限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限速要素共同作用时采用的串并行控制关系的分析,并借助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以下功能,即在不同的道路等级条件下,当用户输入限速要素的各种条件及参数时,计算机通过对可选限速要素产生的各个限速值进行平均加权处理,对加权平均下的速度值进行车道宽度修正和有无中央分隔带的修正,最后将其与设计车速进行比较,取小值,并将与该值最接近的整10倍数作为辅助决策限速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高等级公路不同限速方案对车辆速度的影响,应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车辆速度的概率密度曲线,分别研究在不同限速方案下大小车速度的分布特性,得出限速值对大车有一定的限速效果,而很大比例的小车不遵速限速值,大、小车85%位速度差与限速差为正向线性关系,因此要合理设置道路的限速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车辆速度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美国国会准许各州把乡村州际公路某些路段的限速从89 km/h提高到105 km/h,1995年国家公路系统取消了最大限速89 km/h的规定,并把制定限速的权力下放给各个州,1996年32个州对不同的公路都提高了限速标准.通过对比限速前后交通流的变化,研究速度和交通事故的关系,美国提出了管理车辆速度的原因和方法,分析了限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了管理车速应该考虑的因素,以及执行限速管理的要点.通过介绍美国管理车辆速度的背景、经验和效果,特别是限速作为速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我国的车速管理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标志限速管理作为道路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挖掘道路资源、保障道路通行的安全高效性,道路限速取值不应拘泥于各类道路一般的经验限速或设计限速取值范围。首先,根据道路线形、周围环境等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的限速区段,以自由流的速度作为研究基础;其次,为保持特殊路段与非特殊路段的协调性,兼顾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及心理因素和周围环境情况,对自由流速度进行修正,完成对新建城市道路的85%位车速预测,以此速度作为道路限速的重要参照标准;最后,基于此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限速取值计算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嘉兴市三环南路的实际运行中,验证了这一限速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交通限速除了在保证交通安全上能起作用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环境友好型的手段。文章通过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方式分析了交通限速在公路运输中对排放的影响,并以减排为目标,探讨是否存在最优限速值。研究通过车载尾气检测系统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进行交通尾气实地采集;基于实测数据,引入车辆比功率的概念,将车辆、道路信息与车辆尾气的排放量联系起来,建立排放模型;并采用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各个研究因素设定不同的仿真场景,进行仿真数据采集,结合本文建立的排放计算模型来定量地分析不同仿真场景下,限速对交通尾气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无锡S342公路最优限速值分别为80 km/h,75 km/h和75 km/h时,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临时限速系统的实时性要求,采用时间自动机理论,对CTCS-3级列控系统临时限速工作流程分别建立了各设备的时间自动机子模型,进而构成临时限速系统的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并基于临时限速系统技术规范的参数对模型进行赋值;采用BNF语法对临时限速系统待验证的属性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并应用UPPAAL验证工具对临时限速模型的安全性和受限活性进行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现有临时限速系统的时间参数设置相比,修正后的时间参数设置避免了出现系统死锁现象;在不影响安全功能属性和受限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了临时限速系统的实时性,可在规范规定时间5 s内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