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信息化时代,人类要认识海洋、开发海洋,首先要感知海洋,了解海洋信息、构建海洋网络、建立海洋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从中探索诸多海洋规律。特别是海洋战场,更需要全面的海洋信息感知能力和海洋信息综合传输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海洋作战及海军装备对海洋信息感知和传输网络的需求,海洋信息感知对信息化战争的支撑作用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战场环境感知、目标警戒探测、信息处理、信息保障、隐蔽通信、协同作战、辅助决策、交战控制和任务重构等几个方面提出网络中心战对潜艇作战系统的能力需求,并提出未来潜艇作战系统发展思路,可为未来潜艇作战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初步探讨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和谋略,认为海上空海一体化战争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特别是掌握航天技术大国之间作战,即使在战争第一阶段相互摧毁天基侦察、通讯平台,还需要拓展新的技术领域,发展空基、海基、陆基等平台,构建新的信息网络.中远海战场的C4ISR功能的实现,对广域网络更是特别依赖.海军在中远海执行任务,不一定都是作战,有可能是在非战争情况下保护国家战略大通道和相关海域的国家权益.执行这种任务的技术支撑有新的特色需求和技术保障,文中对潜艇碰撞和防海盗事件作了分析,提出了技术支撑建议.  相似文献   

4.
未来战场是数字化的战场,它要求作战部队必须拥有迅速准确、可靠灵活的态势感知、空中预警、指挥控制和“动中通”的能力,以满足陆、海、空、天立体作战的要求。为适应未来战争特点,根据数字化战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分析和探讨了未来数字化战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战场电磁兼容难题,提出了基于动态频谱池管理的战场电磁兼容辅助决策模型,论述了战场电磁兼容辅助决策模型中关键的频谱感知、预测分析、频谱池分配与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模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水下三维声场仿真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船科学技术》2015,(9):116-120
水下三维声场仿真和可视化是信息化条件下复杂水声战场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作战人员感知和利用水声战场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水下三维声场仿真和可视化的特点,研究了在高性能计算平台下FOR3D模型的N×2D弱三维近似方法并行计算的策略和数据的组织方法,改进基于三维纹理映射体绘制算法,引入渲染到纹理的步骤进行实时的数据重采样、颜色映射和光照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水下三维声场的快速计算和实时体绘制,为水声战场环境感知和基于可视分析的辅助决策技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海战中舰艇编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舰艇单平台装备体系和舰艇编队多平台装备体系的交战模型,分析了信息化海战中海上编队装备体系结构,归纳了信息化海战中海上编队装备体系作战效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海战中舰艇编队作战效能评估多层次指标体系顶层框架,并对编队协同作战能力、战场感知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兵力兵器交战能力等各层具体指标组成进行了研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研究信息化海战背景下的舰艇编队装备体系作战效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战场的作战力量的对抗是典型的体系行为,这种敌我双方的体系对抗是信息化战争全新的作战理念和核心作战思想。在体系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以信息化战场体系优势获取为目的,对"分布式杀伤"作战体系进行深入探索,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针对"分布式杀伤"作战体系,研究了其概念、发展历程、作战模式、作战特点、平台与能力;针对装备体系贡献率,给出了四种现有的体系装备贡献率评估计算方法。研究"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及其装备贡献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并为未来的应对做出准备。  相似文献   

9.
以空中信息系统为依托的空中信息作战,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加快发展我军空中信息作战能力势在必行。作为全新的空中信息化作战对作战提出新要求,围绕作为空中信息系统神经系统的空中信息平台,阐述了空中信息平台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新数传体制的确立,方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代军队信息化高科技作战的特点,为军队设计的手持式终端应该具备实时定位导航、无线通信组网、态势信息共享等功能,提供高质量的战场态势感知,协同作战能力。论文通过嵌入式设计实现了恶劣环境下通信与信息功能有机融合,能够满足战场态势共享、多源信息融合、高可靠数据通信等要求,课题的实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