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交通科技》2009,(2):I0006-I0006
欧洲E4公路处于瑞典北部城市Pite和Lule之间的路段目前成为瑞典最智能的一段公路。此段公路安装了太阳能传感器,可以对行驶车辆作出路面结冰、事故拥堵和其他危险情况的预警。  相似文献   

2.
<正>系统简介智能隧道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云平台快速查询和统计隧道结构信息。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传感器数据、视频图像、图片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及预警信息发送等服务。该平台以集中式分区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远程监控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这种业务,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观看和接收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3.
穿越断裂带长输埋地管道易发生拉裂、错断及屈曲破坏,实施管道安全监测预警,可以进行震后速报,为管道安全运行状态评估、危险管段应急抢险提供依据。利用传感器对断层致灾体、管道承灾体以及土体对管道作用力进行监测,形成地震动加速度预警、断层位移预警、管道应变预警、管道泄漏预警、管道检修定位、管道变形及受力状况显示,管土相对位移和相互作用力动态变化功能的监测预警系统,有效减少突发性灾害导致的管道受损破坏及次生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气象预警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智能预警系统中具有主要的作用。文章系统阐述了公路地质灾害智能预警系统的原理,并对其气象预警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公路智能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驾驶员反应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预警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一个重要参数。本文针对不同的驾驶员类型、不同的预警方式,在实车测试平台上进行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测量。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各种情况下不同的驾驶员反应时间,该研究的成果将对预警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预警方式和预警时间的选取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算法、芯片、AI、软件、智能硬件平台之于智能汽车,就如同人的手指,缺哪一根都不协调。"在10月18日开幕的2018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此形容汽车智能化各个角色的"分量"。王传福强调,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是开放。他重申了比亚迪的"开放"战略:开放汽车全部的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  相似文献   

7.
高铁客运站是高速铁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业类型繁多,到发线是保障列车作业秩序的重要资源。到发线运用冲突主要包括到发线占用时间间隔冲突和接发车进路冲突,本文设计了到发线运用冲突预警的流程,并提出预警级别的划分方法。根据是否存在冲突,疏解冲突是否对到发线运用计划和列车运行计划产生影响,将预警级别分为Ⅲ级蓝色预警、Ⅱ级黄色预警和I级红色预警。最后建立了冲突预警模型,并以深圳北站数据为案例,通过设置3种不同程度的晚点情景,进行量化分析,验证了预警级别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出现,保证城市交通顺畅,对信息通信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究,提出ZigBee、传感器等多项通信技术方法,并且对智能交通系统中信息通信系统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针对智能交通系统需求,采用ZigBee、传感器等多项技术结合成一个智能系统,能够实现多元化交通信息分析,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智能雾区诱导系统是一种智能集成警示设备,其特点是通过主动发光单元实现道路轮廓辨识及防撞警示,并系统集成声光信息警示、联动警告、抓拍机制等,以提高驾驶安全系数。文章将智能雾区诱导系统在柳南高速实施3km试点,通过跟踪观测,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柳南高速(洛维大桥附近)的"团雾"及大雾作出安全预警,能够对车辆进行有效地诱导,提升行车安全和通行率,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定位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道路上各种传感器采集的路网数据规模不断扩大。交管部门亟须针对已有的路网数据预测车辆未来的位置和区域分布,对道路前方可能发生的交通拥堵进行预警,并帮助驾驶员选择合适路线,从而缓解城市拥堵。文章采用时空图神经网络(STGNN)挖掘交通流量数据的潜在因果关系,对交通路网嵌入空间依赖和时间依赖进行建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更有效地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防止发生拥堵。  相似文献   

11.
<正>智能视频监控、盲点探测、自适应巡航、道路偏离预警、前端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大波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技术逐步应用于道路运输领域。2018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数据统计显示,"两客一危"车辆事故明显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比分别比2017年下降10%以上,但社会影响仍然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西高速公路配电房多且分散、维护人员工作量大、巡检效率低、发现问题不及时等问题,文章提出了高速公路配电房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配置视频图像识别、红外热像仪和温湿度传感等传感器,对配电房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处理,代替人工巡检完成日常精准巡检工作。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巡检机器人系统运行稳定,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故障判断,有效地代替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提高工作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3.
隧道衬砌空洞是常见的质量缺陷问题,对铁路运营安全危害极大。文章分析了造成隧道拱顶脱空的主要原因,着重研究了用于防治隧道衬砌脱空的智能监测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并通过智能预警技术进一步优化带模注浆施工技术。在京沈高铁北京段梨花顶隧道的成功应用效果表明,新型防脱空预警技术是一种较好的监控措施和监督管理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拱顶衬砌空洞问题,同时又降低带模注浆量,节省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传感器与沥青混合料变形协调一致,是准确测试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应变的基础。本文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设与车辙板和圆柱形试件中,在室内开展了车辙试验和抗压试验,并且采用相应不埋设传感器的试件进行对照,对比分析了在荷载作用下应变传感器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可以应用于道路智能测试中。  相似文献   

15.
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和大数据,构建可实现工程监测、综合预警、可视化、参数反演及实时动态分析等功能的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该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可对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压力、位移、渗透水压等进行实时监测,并自动采集监测数据进行远程无线传输,自动存储到数据库中,借助互联网云平台进行数据共享;监测数据可供IA-BP算法模块、预警预报模块调用,采用IA-BP智能算法对数据库内监测数据进行反演及智能预测分析,并进行单项阈值和IA-BP智能算法综合对比分析,达到工程灾害预警预报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价值和主要技术,并从交通流量监测、交通事故预警、交通信号控制等多方面入手,探究无线传感网络的具体应用。研究表明,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不仅能提升交通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在提高交通安全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期为智能交通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智慧配送不仅可以实现配送信息的自动识别、配送信息的自动预警,而且能实现配送路径优化的智能管理,是物流智能配送的一一大创新,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相似文献   

18.
权利要求 1.一种预测风速风向的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至 少一个测风传感器Ⅰ和智能控制器,所述智能控制器置于机舱内,测风传感器Ⅰ置于机舱外 靠近叶片端,智能控制器分别连接风力机组的主控制器和原有测风传感器Ⅱ;所述智能控 制器包括电源模块、控制器和通信模块,接收原有测风传感器Ⅱ的风速和风向传感器信号, 同时将测风传感器Ⅰ传输来的信号转变为与原有测风传感器Ⅱ相同的通信协议,接收到测 风传感器Ⅰ和原有测风传感器Ⅱ发出的数据信号,并将其传输到风机的主控制器;其控制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解决城市地下工程盾构施工风险事件高发、预警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基于风险分级管控理念,结合盾构掘进参数智能化预报警机制研究,研发了城市地下工程盾构施工风险分级管控系统平台,平台主要包括盾构掘进设备参数及监控数据全维度采集、综合信息集成、GIS图层展示、盾构掘进参数智能监控、监控量测数据智能采集、风险预测及预警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能够实现对盾构掘进数据超限智能预警、风险智能监控、施工风险动态管理以及成型隧道结构工后风险状态管控等功能。该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为有效解决当前盾构施工监管难度大、风险响应滞后等问题,以及对各类城市轨道交通及大型市政类工程盾构施工风险信息化智慧化管控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样例。  相似文献   

20.
川藏铁路沿线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极端的地理环境和罕见的气象特征,项目工程建设要面临着高原高寒、风沙气候、山川河谷、板块运动、地质灾害和生态环保等难题。因此有必要从铁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角度打造智能川藏铁路系统,以便对川藏铁路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剖析国内外关于智能铁路系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从川藏铁路沿线地质结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川藏铁路工程的总体建设特征,从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和客货运输方面指出建设智能川藏铁路的必要性,明确智能川藏铁路的建设目标与主要功能,给出智能川藏铁路建设主要技术和基于智能建造、智能运营维护、智能风险预警和智能应急响应的系统设计,并提出建设智能川藏铁路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