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一则行业内的报道引起笔者注意。国际权威造船航运调研机构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韩国造船行业的订单量为329.8582万载重吨,赶超了中国195.1146万载重吨的记录。同时,韩国造船行业承揽的新船舶数量达90艘,中国则为88艘,并且多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造船订单。  相似文献   

2.
张向辉 《中国船检》2011,(10):I0009-I0009
据统计.2011年8月份.韩国造船订单达23艘,共计90.6805万载重吨,价值21亿美元;中国船厂造船订单15艘,331896万载重吨.共计52亿美元。截止到今年,韩国船厂总订单累计达278艘.1138.4万载重吨,约合377.72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产品     
《中外船舶科技》2010,(1):40-42
订单充裕任务饱满仪征造船行业风景独好据统计,仪征造船业2009年交船183艘180.6万载重吨、总货值88.6亿元,其中万吨级船舶44艘120万载重吨、总货值57.9亿元,万吨级船舶载重吨和总货值占比分别为66.7%和65.3%。2009年新接订单106艘136.2万载重吨、总造价约45亿元。  相似文献   

4.
据韩国造船协会称,上半年该国承接了84艘新船订单,计454万总吨。和1997年上半年的603万总吨相比,下降了25%。目前该国总共手持造船订单1800万总吨。另据日本船舶出口协会报道,上半年该国新接造船订单为351万总吨。其中6月份新接了15艘船、包括1艘9500吨级货船,6艘散货船、共计有244250载重吨;7艘油船,共约625700载重吨。1997年6月份日本也承接了15艘新船订单。上半年韩国接获订单超过日本@夏春山  相似文献   

5.
白雪梅 《船艇》2000,(9):33-33
2000年上半年,大量的出口船订单流入日本造船企业的囊中,使处于困境中的日本造船业重又见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其所面临的危机也得以暂时缓解。 据日本船舶输出组合(JESA)发表的数据,JESA成员船厂今年1-6月获得的出口船订单总计132艘、580万载重吨,而去年同期为65艘、280万载重吨,较之去年有大幅增长。眼下,各船厂正是一派繁忙景象,这对有50年造  相似文献   

6.
船舶市场     
《海运情报》2007,(12):39
中国造船业2010年建造能力将达到4000万载重吨;STX造船成为阿克船厂的头号股东;大宇曼格利亚接获9艘5550TEU船订单;万国造船开发大型双壳散货船;  相似文献   

7.
《航海》2009,(3):23-23
挪威船级社(DNV)日前在伦敦发布最新新船订单研究报告,显示现时全球已有492艘新船订单被取消,折算运力约372万载重吨(DWT)。在372万载重吨被取消的新船中,韩国船厂占51.6%,共涉及192艘船,运力为192万吨。已陷财政困难的韩国船厂是船东主要取消订单的对象,包括C&重工、Jinse和大韩造船三家船厂,分别有49艘、24艘和23艘的新船订单已经作废。  相似文献   

8.
《船艇》2007,(8B):34-35
上半年,江苏造船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据8家主要造船企业统计,上半年交付使用的船舶共43艘,196.061万载重吨,吨位与近6年来的最高年份的前年117.48万载重吨相比增长了66.89%,新开工船舶41艘;下水船舶39艘;承接新船订单176艘,计1082.12万载重吨,吨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3.3%。[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据江苏省船协统计:江苏主要造船企业今年第一季度交付使用船舶17艘,计65.67万载重吨;下水11艘;开工16艘;新接订单69艘,计157.5万载重吨。过去五年中,首季交付使用的船舶最高年份为2005年53.52万载重吨,首季新接订单最高年份为2004年20艘。计72.21万载重吨。而今年首季这两项分别比过去最高年份高出22.7%和118.1%。这些数字表明,江苏造船业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的首季生产经营。呈现出一派顺势景象。  相似文献   

10.
2007~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包括造船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深刻和持续的调整期。据统计,2007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为1.87亿载重吨(5612艘),而2009年和2012年新船订单量分别是0.52亿载重吨(2139艘)和0.55亿载重吨(2714艘),新船订单量下滑趋势明显。而全球造船完工量持续增长,2007年完工量为0.84亿载重吨(3428艘),2012年完工量为1.55亿载重吨(4031艘)。订单量减少而完工量增加,必然会造成订单不足和生产任务减少,同时由于运营成本的刚性,必然会形成资金流的紧张,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甚至造船破产。  相似文献   

11.
媒体链接     
《船舶工程》2007,29(3)
综述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成为最大造船国中国造船企业今年第一季度承接新船订单2,010万载重吨、占全球份额50%以上,成为该季度国际船市最大赢家;而韩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国资委日前公布数据显示,第一季造船总量刷新历史纪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造船871万载重吨,增长4.2%。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完成造船总量602万载重吨,占全国的43%,成为全球第三大造船集团。  相似文献   

12.
正在经历去年的"订单枯竭期"后,造船业已经开始收获更多的订单。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市场共签署了68个造船合同,共计340万载重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4%。这个迹象是否预示着,造船业即将迎来复苏?不出所料,获得订单最多的部门是油轮行业,引发了周期性投资。截至2月底,新的油轮订单为22艘,合计280万载重吨,同比上升66%。(该数据没有把低于10000载重吨的油轮算进去)。这个好势头已经持续到了3月份,希腊船东George Economou集团下单4艘VLCC,将由现代重工在其菲律  相似文献   

13.
国际动态     
[关注]韩国大宇造船订单不断近日,韩国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与希腊Almi Tankers已经签署建造2艘318,000载重吨VLCC的意向书,但两艘船的价格未透露,据称订单价值接近2  相似文献   

14.
李赪 《中国船检》2011,(8):62-63
据克拉克松统计,今年上半年,世界新船订单为3810万载重吨、1680万修正吨、525亿美元。其中韩国获得船舶订单1830万载重吨、890万修正吨、314亿美元,高于中国(大陆)的元。韩国造船业重新夺回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什么原因导致新船订单冠军宝座再度易手?  相似文献   

15.
造船市场订单大涨.2021年3月,全球新船订单成交超过144艘、1623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环比增长8 7.3%,同比增长316.2%.1-3月,全球累计签约新船订单344艘、2976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较2020年同期增加140.9%.预计国际造船市场良好行情将延续,全球订单需求持续活跃. 集装箱船订单放量.集装...  相似文献   

16.
科技与产品     
<正>●我省2015年前两个月造船完工量大幅反弹,但新船订单量快速下滑据江苏省经信委数据,2015年前两个月造船完工量全省为55艘235.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9.6%。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3.6%,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4.9%,占全国份额的42.4%;省内18家定报企业完工量为43艘229.6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97.3%。南通市造船完工量为18艘75.2万载重吨,占全省31.9%;扬州市造船完  相似文献   

17.
造船市场行情向好.2021年2月,造船市场新船需求明显活跃,全球签约新船订单92艘、806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环不比增长69.4%,同比增长127.5%.1-2月,全球累计签约新船订单169艘、1282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较2020年同期819万载重吨的签约规模增加56.5%.随着国际宏观形势进一步向好,预计未来一...  相似文献   

18.
造船市场需求活跃.2021年1-4月,全球累计签约新船订单516艘、4291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同比增加131.4%,处于近年来高位水平.4月份,全球签约新船订单112艘、817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环比回落57.1%,但同比仍增长34.8%.短期来看,国际造船市场行情仍将良好.  相似文献   

19.
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日前为中国海运油轮公司建造的第二艘30.8万载重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开工点火,这也是龙穴造船公司投产以来建造的第二艘VLCC。目前,龙穴造船公司承接的订单总量已超过400万载重吨。今年,龙穴造船已有3艘大型船开工建造,可望于2010年提前达到年造船212万载重吨的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十大造船集团中,两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九位。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韩国现代集团以1230.1万载重吨名列2006年世界造船集团完工量第一名,占当年造船完工量16.1%的份额。世界十大造船集团中两家是韩国企业,2家是中国企业,6家是日本企业。2006年全球造船完工1778艘,744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1452万吨,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造船完工量602万吨,新接船舶订单2652万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