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车碰撞试验法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实车碰撞试验法规主要有美国的FMVSS和欧洲的ECE两大体系,下面碰撞试验法规为FMVSS208、E-CER94,侧面碰撞试验法规为FMVSS214、ECER95,在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性一直是汽车产品较薄弱的环节之一。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项汽车技术法规,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CMVDR294的颁布表明,我国政府已对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有了更全面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产品的法规适应性、产品的市场销售准入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到的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认证周期比较长,涉及政府部门比较多。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汽车产品目前实行的4种认证型式并存的现状,指出了"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期盼依据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尽快出台我国的汽车技术法规,建立统一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是海湾地区最主要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该地区汽车产品需求量大,但一直依赖进口。GCC地区内部对汽车产品实施统一的准入管理制度,并使用GSO标准作为实施管理的统一技术法规。本文首先对GCC地区内部汽车技术法规体系进行了介绍,随后对该地区汽车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及最新技术法规动态做出了分析。通过对GCC地区汽车技术法规体系的阐释,尽可能为我国汽车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可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60年代便开始建立“汽车目录管理”制度,从2001年起便以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及强制性产品信证的方式对汽车产品实施管理,从我国实施汽车管理的支撑性文件-汽车强制性标准这方面来展开对我国汽车技术法规建设的研讨。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产品的法规适应性及市场准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产品认证周期较长,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为使业内更多的同人熟悉我国汽车产品的管理制度,特撰此文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司康 《商用汽车》2006,(6):96-100
对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法规,其中建立较早、在国际上最具有典型性的是欧、美、日3大体系.早在1960年8月8日,第一项ECE(ECE即欧洲经济委员会,而EEC/EC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或称欧洲联盟)汽车技术法规--《装用R2或HS1灯丝灯泡,非对称近光和/或远光的汽车前照灯》就开始生效实施;美国在1968年1月1日,就有包括FMVSS 101、FMVSS102、FMVSS105、FMVSS106、FMVSS109、FMVSS108、FMVSS111、FMVSS116等几项汽车主动技术法规在内的一批法规开始生效实施;日本制定实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的时间比欧美更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后来日本出于汽车产品对美贸易的考虑,在制定其汽车安全技术法规时,很大程度上参考借鉴了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7.
朱则刚 《驾驶园》2006,(8):46-49
汽车车灯是汽车主动安全即预防事故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欧盟多个ECE汽车技术法规之中,与车灯相关的法规就有37个.我国目前的汽车产品74项强制性检验中,与车灯相关项目占23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的汽车产品强制性检验标准是以EC汽车技术指令为蓝本,个别参考日本安全标准和美国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的。ECE汽车技术法规和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成为整个国际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汽车技术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已有越来越多的非欧洲国家(如日本)逐步采用ECE汽车技术法规替换自己本国原有的技术法规,许多非协定书缔约方也单方面承认ECE汽车技术法规和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使得ECE汽车产品型式批准制度成为整个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在此列出我国N3类车辆应贯汽车强制性标准所参考的国外法规,以供参考(见表)。  相似文献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机械工业局联合发布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提出,我国汽车工业将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欧洲Ⅰ号排放标准。国家最近正式颁布的GB14761-99《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将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项等效采用欧洲经济委员会(ECE)1995年7月2日生效的ECE R83/02(简称欧洲1号)的技术法规。  相似文献   

10.
李怀彬 《商用汽车》2004,(11):26-29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产品的法规适应性及市场准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产品认证周期较长,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为使业内更多的同人熟悉我国汽车产品的管理制度,特撰此文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产品的法规适应性,产品的市场销售准入等;同时它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认证周期比较长,涉及政府部门比较多。为使汽车行业内更多人熟悉我国汽车产品的管理,特撰写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汽车标准     
《中国汽车工业》2001,(1):77-78
2000年汽车和摩托车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是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2000年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7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项,推荐性行业标准52项(见表1)。我国自1995年7月1日开始对新车实施12项汽车强制性检验,1997年1月1日扩展到25项,1998年10月1日扩展到34项,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40项。  相似文献   

13.
欧洲环境保护部长理事会已经达成一项协议,从2000年开始执行欧洲Ⅲ重型载货汽车和公共汽车柴油机排放法规,同时通过了2005年和2008年开始执行的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这些法规将在欧洲议会批准后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执行《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加强国家对汽车产品的安全、环境保护和节能的管理,1995年以来原机械工业部和机械工业局对汽车产品实施的强制性检验项目达34项,对增强汽车生产企业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按国机管[2000]2号“关于汽车新产品实施40项强制性检验的通知”,自2000年4月1日起,将汽车产品强制性检验项目调整为40项。2000年4月1日以后申报《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  相似文献   

15.
速客 《轿车情报》2005,(1):110-111
10月1日,令人瞩目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开始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首次实施召回制度。伴随法规的出台到正式实行,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迈出了主动召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完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相关标准法规是促进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车辆密集化和车辆高速化对车辆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促进汽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制动法规逐渐与国际法规接轨,GBl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基本引用ECER13(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制动法规)的有关条款,这一法规的全部内容2003年10月起都将实施。因此,按照GBl2676—1999的有关要求,根据汽车制动的有关理论,对汽车制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及分析软件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昆 《专用汽车》2011,(6):34-36
汽车强制性认证概况目前的汽车产品强制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23:2008共引用标准95项,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71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6项,行业标准3项,行业推荐性标准3项,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1项。从2003年强制认证制度推出至今,一共有超过1000家企业获得认证,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汽车排放污染,这主要表现在国产汽车发动机技术落后,机内净化水平低,机外净化基本没有,使得中国汽车单车污染排放平均相当于国际同类先进汽车的几倍到十几倍,导致汽车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3月颁布了GB14761-1999《汽车排放污染限值及测试方法》的新国家标准。接着国家环保局、科技部、机械工业局于1999年6月又联合发布了《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这两项重要法规明确规定了我国汽车产品排放的总体目标:轿车2000年达到相当于欧Ⅰ标准。所有轻型车(含轿车)2004年前后达到相当于欧Ⅱ标准。重型车相应延迟一年。 为此,提高燃油品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课题,有关方面应制定一个实施进  相似文献   

20.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3,(36):24-27
欧洲由许多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但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欧洲各国在对汽车产品的管理上采取了统一的制度,对汽车产品(M、N、O类车辆)制修订并实施统一的技术法规,包括欧洲联盟的汽车技术指令(即:EC汽车技术指令)和欧洲经济委员会的ECE汽车技术法规。一、EC汽车技术指令和ECE汽车技术法规的差别 EC汽车技术指令和ECE汽车技术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