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目的:因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迫切需要,某些城市的城轨交通线路工程,利用地下既有设施,因其线间距比较小,加大线间距困难,维持原有线间距将成为工程的首要选择。规范规定单渡线线间距不应小于一定数值。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利用既有人防隧道工程,受限界限制,线间距定为3.4 m。根据要求,分别在两个既有站设置了3.4 m线间距单渡线。"小线间距"单渡线,在设计、铺设、营运以及养护维修等方面经验甚少,因此除了需要研究渡线结构安全性以外,还必须分析研究其在各种运行位置时脱轨或者脱钩危险性,确保列车安全通过。研究结论:(1)车辆通过3.4 m线间距单渡线时,转向架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在转向架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车钩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伸缩量在车钩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2)3.4 m单渡线侧向运行时不载客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20 km/h;侧向有载客需要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15 km/h。  相似文献   

2.
地铁3.4 m线间距单渡线总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建设项目利用既有双线隧道工程,由于限界限制,线间距只有3.4 m,如此小的线间距设置单渡线,国内外工程实例尚无,设置3.4m线间距单渡线可直接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对盘活国有资产降低工程造价,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道岔设计参数的制定原则,分析我国铁路道岔、城轨交通道岔设计参数的选用情况,确定合理的单渡线设计参数,进而对单渡线作安全性检算并选择合理的结构。研究结论:地铁采用3.4 m线间距单渡线。道岔选用的设计参数值,不低于两端单开道岔设计参数值,经过安全性检算,其容许通过速度为30 km/h时,地铁车辆行驶在单渡线时能保证行车安全及旅客舒适度。单渡线连接部分结构方案是合理的,给设计3.4 m线间距单渡线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小中低速磁浮交通单渡线道岔区线路的线间距,降低工程总体造价,研究设计一种小线间距单渡线道岔。详细介绍这种小线间距单渡线道岔设计的完整思路和随动移梁装置、梁端抬轨装置的设计结构,并阐述防止单渡线道岔转动时梁端对接不发生干涉的方法及梁间合理的预留间隙。该设计采用UG软件进行转辙驱动仿真模拟,为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工程化设计提供技术保障,为其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小线间距道岔的设计提供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正线、辅助线及配线设计时,需要设置单渡线.由于正常线间距很难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对单渡线插入短钢轨长度的要求,通常采用加宽线间距的方法解决,但恶化了正线标准、加大工程量.对单渡线的插入短钢轨长度不满足《地铁设计规范》要求时,在单渡线结构不作加强和改进,并以确保行车安全为前提的基础上对单渡线线间距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坐标法计算线间距及其电算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线路平面线间距的计算问题,对传统的坐标法计算有新的思路,并充分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在Visual C^++集成环境下编程,只需输入I线交点坐标,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及Ⅰ、Ⅱ线相对位置、Ⅱ线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简单要素,即可计算出Ⅱ线交点坐标,Ⅰ、Ⅱ线曲线要素,任意点里程向坐标转化和在直线变距,曲线变距及单绕段等各种情况下的Ⅰ、Ⅱ线线间距,并有很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综合铁路枢纽内多线并行地段增建三四线工程与既有铁路、市政道路、高层建筑聚集区等因素的匹配性问题,基于勘察设计实例,结合沿线重大拆迁聚集区、多条高铁和市政道路,从既有线里程确定、线路总体选线思路、线路重难点工程方案、平面计算方法等方面,对增建三四线线路方案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贯通测量以尖轨尖作为既有线里程确定的基础,多线并行地段选择基准线,重新确定相邻线里程;增建三四线采用多次换侧绕避重大拆迁,高层住宅聚集区附近市政道路上跨既有铁路,增建三四线宜下穿市政道路,城市景观好,噪声污染小;线路区间直线地段宜采用最小线间距,曲线加宽一般采用加长内侧线缓和曲线长度的方法完成,困难条件下增大线间距;直线变距与曲线变距适用于绕避桥墩、单点建筑物,曲线换侧与直线换侧适用于绕避既有线附近重大拆迁聚集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Simpack建立稳定轮失效而安全轮正常工作的跨坐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根据安全性及舒适性评价指标,研究在横风作用下稳定轮失效对车辆的安全性及乘客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横向风条件下,稳定轮失效的单轨车辆仍具有一定的安全运行能力,通过曲线时不会发生倾覆;但抗倾覆稳定性变差,在直线或曲线时乘客舒适性恶化。建议稳定轮失效后车辆应减速行驶,尽快到邻近站点疏散乘客。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由广东省单独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管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运行车辆选用与地铁A型车外形尺寸相同的城际动车组,但运行速度大大高于一般地铁,现行有关轨道交通方面的设计规范均不能完全适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为了使工程设计既能实现运营速度目标,保证运营安全,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因此需要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进行研究确定。研究结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可按下列标准采用:设计速度为140km/h及以下时采用3.8m,160km/h时采用4.0m,200km/h时采用4.2m。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为3.8m时,曲线地段应加宽线间距;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4m时,曲线地段线间距可不再加宽。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侯日运煤通道磨滩车站两正线间60-1/12木枕渡线道岔更换为同型号的混凝土枕渡线道岔的设计情况。该车站正线的线间距为4m,更换道岔时岔尾后的混凝土长岔枕和短岔枕要进行特殊处理,介绍岔后混凝土岔枕的处理结果。最后分析设置60-1/12AT渡线道岔的最小线间距和渡线间插入短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两端多为曲线,受曲线控制,折返线距离站台较远导致折返能力较低,不能满足行车组织要求。为解决站前直线段长度不足以设置折返渡线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站前区间线间距设置单渡线或交叉渡线进行折返的方案。通过对不同线路偏角、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的站前单渡线计算,结合单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单渡线折返能力可达13~20对/h;通过对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不同车站区段线间距的站前交叉渡线线路计算,结合双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交叉渡线折返能力可以达到19~25对/h;对于直线电机地铁及其他采用短编组的中低运量系统,折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对既有线提速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世金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6):15-18,34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使既有线提速设计更加完善,决策更加正确,减少设计与施工中不必要的失误。 研究方法:综合多条既有线提速改造勘测设计,配合施工中的经验、教训、体会,参考国外高速铁路的资料及国内试验成果,提出既有线提速改造中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 研究结论:(1)正线数目的选择及最小曲线半径的确定,直接牵涉到项目的投资大小和经济效益;(2)提速改造时,封闭客货运量较小的车站可节省运营成本;(3)对既有桥梁可通过动载试验确定是否予以加固利用;(4)根据国外高速铁路的线间距及胶济线列车交会试验表明:我国规范规定的线间距相对较为保守;(5)线路拨距时,对桥墩台采用绑宽技术,可避免既有桥拆除改建及过渡工程。  相似文献   

12.
从设计入手,结合运营管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有渡线或存车线的车站架空接触网电分段设置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地铁辅助线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地铁辅助线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车辆段出入线一站或两站接轨方案的优缺点及接轨方式,出入线与正线立交需要的最小上、下线轨面高差和最小线间距诸因素的计算,一度停车位置的选定及如何满足缓坡设置的方法,一种小交路站前折返平面布置新图型,折返方式不同引起了安全保护距离有区别,停车线平面布置中安全线设置的推敲、最小线间距及有效长所考虑的因素,存车线需要的最小线间距、纵断面设计要求,安全线设置规定中的矛盾、探讨及信号制式对其设置的要求,道岔防护信号机与道岔间及道岔与站台间的距离要求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形式减振轨道对降低地铁线路高架段环境噪声效果,以国内某地铁高架桥段周边环境噪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列车以110 km/h通过该高架段2种不同轨道时诱发的噪声水平进行测试分析,然后改变原有评价方式,通过引入更符合人耳听觉的响度分析方式对噪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两种轨道形式的噪声水平,提出改进思路。结果表明:(1)相比DZⅢ-1型普通减振扣件轨道,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轨道除在桥中央线测点处有一定降噪效果外,在其他测点处降噪效果并不明显;(2)通过响度分析发现,GJ-Ⅲ型中等减振扣件可能还会增大人耳对环境噪声的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15.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了4组60kg/m对称道岔,在国内尚属首例。文章阐述了对称道岔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普通单开道岔与对称道岔对车站规模的影响及对称道岔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信号系统对列车进入停车线的安全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16.
哈齐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地段无砟轨道线间排水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齐铁路客运专线位于严寒地区,采用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为尽量减少线间排水引起的对路基和轨道结构的影响,对路基地段线间排水方案进行研究,提出线间设置集水井、底座内设置横向排水管和底座间设置横向排水通道3个方案。结合本线特殊的气候特点,推荐采用底座间设置横向排水通道方案,并对该方案排水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刘永红 《铁道工程学报》2011,(2):115-117,121
研究目的:探讨地铁地下区间中间风机房最优配电方案,保证事故情况下大功率隧道风机能可靠启动,把地铁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研究结论:地铁地下区间中间风机房有功率90 kW风机两台,风机房总负载容量超过200 kW,且配电距离超过250 m的情况下,设计中一般采用高压配电方案.大功率风机选择软启动方式,可有效降低变压器低压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