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隧道建造工艺工法主要包含依靠人工的早期建造方法、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工法。近年来,得益于机械化、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度融合,隧道智能建造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工程界的重视。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作为我国"智能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系统梳理隧道建造方法沿革的基础上,阐述隧道智能建造的概念与核心,提出总体框架与技术体系框架,论述关键技术难题与实现方法,并对我国铁路隧道智能建造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隧道建造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3.
<正> 漏水是铁路隧道严重病害之一,已逐渐得到设计、施工和养护人员的重视。近1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不断出现,铁路部门为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新建隧道防水和既有隧道漏水整治进行了大量的科研、试验和推广应用。如新建隧道采用塑料防水板作夹层的复合式衬砌,防水混凝土在二次衬砌的应用,三缝处理采用了新结构、新材料;既有隧道采用喷涂乳化沥青整治大面积渗漏,衬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有关隧道内供电设计方案,控制方式和设备材料的选择等设计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6.
铁路隧道防水技术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归纳了我国铁路隧道的主要防水技术措施,既有隧道渗漏水的常用治理方法,分析了铁路隧道渗漏水问题整治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隧道防水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隧道 施工时发现溶洞最大的隧道宜珙线轿顶山隧道,长3376米,施工中发现长80米、宽50~6O米、高20~30米、深6O米的4层大溶洞,为铁路隧道施工时发现的最大溶洞。 贵昆线上的老虎嘴隧道,施工中发现直径45米、深约300米、高约200米的圆柱体溶洞,为铁路隧道施工时发现的垂直圆柱体最深最高的溶洞。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质监模式难以应对监管困境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的双重背景下,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的吁求日渐高涨。应用"顶层设计"理论,建立以"一平台、多系统、无缝隙、全方位"为核心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智能化顶层设计整体框架;从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等五方面对总体架构展开论述,以数据标准为抓手、以管理办法为助推器、以智能化平台为实施载体,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建筑材料与实际构件一一对应"的核心目标。研究遵循大数据理念形成可分析、可追溯的质量数据库,致力于对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全面监管,数据管理方式与配套管理制度的无缝对接、相辅相成,实现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以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智能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隧道渗漏水是目前铁路隧道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铁路电气化改造必须解决的难题。结合当前我国铁路隧道渗漏水的现状,综合论述了目前我国隧道渗漏水治理的技术与材料,并提出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是“智能铁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并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是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我国隧道工程建造技术水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BIM等技术,结合郑万高速铁路湖北段隧道机械化、信息化施工研究成果,围绕隧道支护参数设计、施工控制执行、施工质量管控及检测,提出了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的总体架构,包括:高速铁路山岭隧道围岩智能分级系统、隧道设计参数智能化选择系统、隧道开挖及支护智能化施工系统、隧道质量智能化管控及检测系统、隧道智能化建造协同管理平台,分析了各系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对推动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建设高潮,如何通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OD)模式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使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成为时下焦点.当前城市发展趋势已经从快速、增量向优化、存量转变,TOD引领城市发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之一.昆明作为云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TOD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  相似文献   

12.
以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大别山隧道无砟轨道施工为例,介绍了轨排法施工工艺,并对该方法的所需材料和设备及技术优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500m以上的多年冻土区,是目前世界上在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一特殊气候及围岩条件下修建的最高海拔的隧道工程。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下,隧道施工中保护冻土以及隧道的支护是本工程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对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的实践研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为保持洞内气温而采用两种送风方式:加温预热通风系统和普通通风系统,以及昆仑山隧道采用的背负式供氧技术、风火山隧道采用的洞内弥漫式施工供氧技术的方案,并且介绍了湿喷混凝土支护和模筑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水隔热层施工的关键施工工艺,给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技术指标。对同类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是国内首座全预制拼装铁路盾构隧道,包括管片衬砌、轨下箱涵结构及附属结构均实现了工厂化预制,机械化拼装工艺。轨下结构全预制拼装工艺不但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工期,免了大量植筋,提高结构了耐久性,而且还大幅度改善了施工作业环境。介绍轨下全预制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创新应用,通过对现场的拼装错缝统计,分析得出箱涵拼装机无预紧功能,预制件间无螺栓连接、密封材料及施工精度低等因素是产生拼装误差的直接原因。提出采用微膨胀525快硬型硫铝酸盐水泥浆填充预制结构缝隙的改进措施,并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该方案可靠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注浆填充施工误差缝隙后,结构的稳定性及长期运营的安全性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四条隧道平行重叠近接施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需对其进行分析。结合昆明地铁2号线上下重叠盾构隧道区间穿越既有1号线上下交错重叠隧道区段工程实例,根据平面和剖面位置关系,判定外部作业影响等级,提出变形控制标准及相应的工程措施。通过有限元ANSYS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出重叠隧道盾构施工影响邻近运营重叠隧道的位移及内力大小分布,以判断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是否影响运营隧道的安全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2号线重叠隧道盾构施工对1号线运营重叠隧道的影响是可控的。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所提工程措施是可行的,可保证运营隧道的安全,其对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针对有效净空断面积为100m^2的超大隧道断面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结构检算,提出了一套合理的支护及衬砌参数和针对不同地层所应采取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深埋超大跨地下车站智能建造技术,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从隧道智能化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四方面展开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研发基于掌子面自动化素描系统的定量化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实现掌子面地质信息智能图像预报与围岩精准分级;应用BIM技术搭建多专业协作的统一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集成协同智能设计;构建实时人机定位管理系统,实现复杂地下车站人流-物流的高效协调和智能施工;采用隧道结构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力学状态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实时监测。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在八达岭长城站的成功应用,极大提高隧道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提升隧道的施工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受地形、地质、引入车站等条件限制,在某些地段不可避免地要设置超小净距铁路隧道,故此文以哈达铺实体隧道为例,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阐述超小净距铁路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可行性、经济性及优越性,并详细介绍哈达铺隧道的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推行铁路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推行隧道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四化"手段,即专业化——以架子队管理模式组建专业化施工队伍,机械化——以配套设备的"管、用、养、算"实现机械化管理,工厂化——以"五固定"模式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信息化——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管理、预警管理,并针对"四化"手段的具体做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同时以工程实例说明"四化"手段的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开裂现象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从而说明了信息化施工技术指导隧道施工支护、保证围岩稳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