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了地铁站域的概念和形式.结合国内外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实例,根据独立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特点、相邻站点地下空间的连通设计特点、多站点地下空间的协同设计特点,归纳总结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点、线、面三种布局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布局模式的适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站的空间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以西安地铁2号线行政中心站的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行政中心站所处的城市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构成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地铁空间的合理设计,需要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公共空间的界面、导向、灯光等元素来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提升地铁站的空间品质、突出空间的可读性,更能带给乘客丰富的乘车体验和地域感受。对国内地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因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被誉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阐述斯德哥尔摩城市地域特征及其地铁在线网规模、车站设计等方面的理念和特点,对其独树一帜的公共艺术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综合性功能的体验两方面解析其站内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手法,以期为我国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地铁长时期的发展以及国人对于文化审美的需求和对于地铁公共艺术价值的意识的觉醒,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们开始考虑如何将城市的独特文化、地方特色和城市风采在地铁空间中呈现,并开始注重地铁空间的人本思想和文化体现,使地铁站具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特色与内涵丰富的综合功能。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手法还比较单一。希望通过对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为营造一种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与城市文化相契合并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铁公共空间提出一些设计方法建议。文章中提出了艺术与功能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注重人性化设计以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的设计原则,同时也阐述了在营造地铁站公共艺术空间的多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站域空间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与"地铁站域城市空间"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区别。结合地铁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在地铁站域空间语境下空间设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体化”设计方法,按类别将建筑结构与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与室内设计、功能设备与商业系统进行集成整合,形成三类标准集成模块。在满足运营功能及人性化的基础上,针对北京房山线阎富路车站“一体化”设计流程,对三类模块进行系统化研究,最终以文化为内容、公共艺术为表现、轨道交通空间为载体,将城市文化精髓视觉形象化,为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丽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1):后插23-后插24
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地铁每天的客运量越来越大,地铁承担的社会职能也越来越广泛,城市居民对于地铁各方面的诉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由于地铁普遍修建于地下,对乘客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利影响.为使地铁公共空间更加适应公众对舒适感的需求,使乘客有更好的搭乘体验,地铁站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市与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大量地铁站域空间功能属性发生转换,站域空间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以地铁站域内空间要素作为交互客体对象,使用者行为活动作为交互主体对象,以苏州市广济南路站域作为调研案例,针对使用者行为活动进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实时跟踪和行为注记,将数据导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中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地铁站域空间中的行为特征、空间特征及时间特征,探究二者交互过程中引发阶段和反馈阶段的影响因素,对行为活动与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站域内行为与空间在交互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相互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和物质影响因素,可为后续的理论应用和优化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探讨文化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明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加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思路及组织模式;通过文化站点个性化、文化空间融合化、创作手法现代化等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环境,创造人文空间。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实践阐述,为今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导向标志系统作为引导乘客的信息导视系统是车站环境信息的载体。它以导向为目的,传达车站的环境和方位信息,给予乘客视觉上的帮助,使其能够顺利在地下空间完成进站—购票—检票—候车—乘车—出站一系列行为过程。设计合理、布局科学的导向标志系统,不仅直接关系地铁运营效率,而且能够为乘客的安全提供秩序保障,对改善乘车环境、候车感受等人性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铁车站导向标志系统设计方案评估与调整需要,选择相应技术方案,借助虚拟现实建模和仿真软件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铁车站导向标志设计交互系统构建模式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将北京部分地铁站点划分为传统街区型、文化科教型以及商业型站点3种类型,并分别与国外同类型站点在地理位置、站点公共艺术元素提取以及公共艺术运用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未来发展提出应以人为本、凸显地域特色以及实现公众参与等要点,并提出在站点公共艺术设置位置应一体化、艺术创作选题应进一步扩展以及公共艺术创作形式应多元化等建议,探究如何利用公共艺术作品改善地铁站点环境,提升乘客乘车体验,力求为今后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环境的角度对地铁车站设计进行人性化探索。从地铁车站空间组成入手,重点分析了地铁车站的外部及内部空间特点,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车站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提出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保持空间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并且有序组织客流,可创造出人性化的地铁车站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地铁是一个人群密集且与外界联系面较小的地下空间,必须设置空调通风排烟系统,对其内部空气环境及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流动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为此,重点研究和掌握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的温度、速度、流动方向等分布情况,为乘客及地铁工作人员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研究结论: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环境模拟分析程序软件TSDI-SCFD1.0,以CFD程序软件为平台和基础,能够实现对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状况进行三维模拟分析。通过该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使CFD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地铁设计中,弥补了以往地铁环控模拟计算分析软件的缺陷和不足,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结果和详尽、具体的分析数据,可以为地铁环控专业设计人员的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的土建和设备设计日趋标准化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空间规划”为公共区赢得更高大、通畅的空间尺度,是实现车站装修效果突破的基础.装修设计要充分把握空间尺度,采用连贯的装修手法,展示鲜明的车站风格特征.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的装修设计,通过对标准站和特殊站的综合分析,展示地下车站公共区装修方案与空间规划相结合的实践成果,论述“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空间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的地下空间功能多种多样,编制地铁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关注地铁地下空间综合功能.在地铁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中,确定商业开发量应建立在一定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为地铁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成都地铁1号线南段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为例,着重论述了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开发.  相似文献   

16.
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国内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剖析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伸线的龙泉东站,针对在车站与广场、地下商业开发一体化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车站公共区与广场和商业的结合、车站出入口与物业的合设、区域地下开发之间的连通以及预留设想等,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且对车站规划布局及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站是地铁工程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投资所占比例较大,为合理控制其造价,对几个城市的十几个地铁车站(高架车站和地下车站)土建工程造价的组成和各分部工程造价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影响车站投资的关键因素,针对关键因素提出控制高架车站和地下车站土建工程造价的主要思路和可采取的措施,以便施工单位合理优选施工方案、工艺和工法,从而达到合理控制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天津地铁真空卫生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工程公共卫生间的排水比地面建筑排水相对困难得多,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中比较难处理的。另外,地铁车站通风条件有限,公共卫生间采用常规排水方式容易造成乘车及办公环境空气质量变差。为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一种新型真空卫生间的构成及排水方式,望能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和新产品的研制试验,以在地下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各城市的兴建,地下车站排风亭产生的异味逐步成为城市新的环境投诉点。本文从地铁车站排风亭异味产生原因、实际监测数据分析和现场调查人手,探讨地下车站排风亭异味的影响范围和减缓措施,使“轨道交通”真正成为“绿色交通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