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动态     
明年全球船配市场规模将达700亿美元据克拉克松公司按手持订单船舶的交付日期统计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全球新船完工量分别约为1亿载重吨、1.6亿载重吨和1.9亿载重吨。如果2010年的交船目标能够实现,届时,全球民船的市场容量将达1400亿美元,按照船用设备价格占船价的平均比例约为50%来计算,2010年,全球船用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7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1898亿美元 2007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投资金额达到1898亿美元。其中,干散货船投资金额863亿美元。 923.4万载重吨 截止2月底,全球二手船市场总成交量为233艘.9234万载重吨;其中,散货船成交量为48艘.2618万载重吨油轮为63艘,533.7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3.
张向辉 《中国船检》2012,(2):I0014-I0014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希腊船东大幅缩减二手船的投资.而其所购买的船舶数量也在急剧下降。据Trade Winds数据显示,2010年,希腊耗资93亿美元买入297艘船舶,达2300万载重吨.而2011年,花费46亿美元购置204艘船舶.达1380万载重吨。但在这些数据之外,2011年市场出现了大量的交易失败的消息.一些船舶被变卖两三次.结果却以较低的价格回归市场。  相似文献   

4.
新船需求继续回落 2021年11月,新船需求继续回落,全球签约新船订单51艘232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环比减少64.1%,同比减少75.9%.1-11月,全球累计签约新船订单1561艘11 528万载重吨,按载重吨计,同比增长106.5%.总的来看,2021年全球造船市场行情良好,预计全年新船成交量将达1.2亿载重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造船业高速发展,产能不断扩大,规划外造船项目大量上马、外资无序进入的问题相当严重。各省市规划能力大大超出国家规划目标,如全部完工,2010年我国造船产能将达4000万载重吨以上。据预测,2010年世界造船能力将接近1亿载重吨,远远超过全球新船市场年均6500万载重吨的需求。我国造船业的“一哄而上”,不仅导致产能过剩,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6.
数据点击     
新船遭撤单约“100万”载重吨;金砖四国有望拉动全球“70%”增长;中国亿吨大港达“17个”;上海今年实到外资破“100亿”美元;我国2009年石油需求将增长约“4.6%”;  相似文献   

7.
张向辉 《中国船检》2011,(10):I0009-I0009
据统计.2011年8月份.韩国造船订单达23艘,共计90.6805万载重吨,价值21亿美元;中国船厂造船订单15艘,331896万载重吨.共计52亿美元。截止到今年,韩国船厂总订单累计达278艘.1138.4万载重吨,约合377.72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根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ISL)近期的统计数据,2001~2005年全球商船队运力增长1.093亿载重吨.年增率达3.3%。截至2005年1月1日。全球300总吨以上(含300总吨)的船舶共计39932艘。合8.8亿载重吨、940万TEU.与去年同期相比载重吨和载箱量分别增长了5.7%和9.1%。按船种分。液货船(包括油轮、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的运力为3.684亿载重吨,占世界商船总运力的41.4%。比2001年增长4080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9.
韩笑妍 《中国船检》2013,(1):46-47,120
散货船是全球船队保有量最大的船型,新船成交量在2006~2010年,年均超过1亿载重吨,尤其是2007年市场巅峰期订单量达到了1.7亿载重吨。金融危机后,新船需求骤降,2011年散货船新船订单不足4000万载重吨,2012年前三季度仅成交1310万载重吨,尽管成交量仍位居各船型之首,但与往日行情已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信息     
【航运】中国15年内大型油船需求量增3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2010年中国需进口原油1.8亿-2亿吨,2020年前后进口量将达2.4亿吨。但目前中国油船承运的份额很小,2003年仅为15%,2005年年底可能达到25%左右。近日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朱汝敬预计,随着原油进口的增加,今后15年中国大型油船需求量将增加3倍,从目前约1000万载重吨的保有量增加到3950万载重吨。朱汝敬表示,中国油船承运比例2010年至少要达到45%,2020年应达到60%以上。朱汝敬说,2005年,中国大型油船保有量约达1000万载重吨。预测2010年,中国油船需求量有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