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胡晗  高艳  万帆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7):133-135,157
流域综合治理是水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以武汉市巡司河为例,对其历史状况和治理过程进行回顾,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等方面分析巡司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现状问题,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目标,提出了能力提升、控源截污、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补充了流域厂、站、网、河一体化运维和考核机制,可为其他同类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河道认识的日趋深化和更加理性,市民对河道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以上海市徐汇区河道为背景,对河道生态修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认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地域特点、河道现状,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应用,以促使河道水生态平衡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河道综合治理不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治理工程,在确保防洪减灾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对入河污染源进行全面性控制,对滨水空间进行合理性规划,对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性修复。本文以埭头溪(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项目周边的环境情况,重点探索了项目的自身特点,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阐述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为日后厦门地区类似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敏  刘鑫  叶爱民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0):215-217, 221
紫琅湖是新建城市人工湖泊。健康水域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实现区域水系生态环境提升的关键。现以修复紫琅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重点,通过生态环境塑造、水生生物构建等工程措施,引导紫琅湖水生态系统逐步实现由人为设计到自然演替的良性循环,形成具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的水生态系统。其成果对于后期紫琅湖水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与公众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如何对乡村河道进行有效修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以闵行区浦锦街道为例,在对其水生态现状调研基础上,解析河道污染特征与污染物来源.并基于绿色生态修复的原则提出了在空间上通过生态缓冲区、河道及植物种植的方式构建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思路.进一步根据水体污染特性,制定了底质改良、紫外催化、沉水曝气、底部生物载体、生态浮岛、漂浮草垫、点源净化的内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对比治理前后河道踏勘与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治理后河道水生态恢复较好、溶解氧浓度大幅提升、总磷得到了有效控制.后期可根据水体溶解氧浓度对曝气调控以促进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城区河道综合治理需从防洪排涝安全、水生态修复、水质保障、水资源利用及水景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海南岛澄迈美伦河治理为例,分析识别城市化新城区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设需要,综合运用河道拓浚、河滩生态保护、沿河截污等对策,同时注重与河岸绿化带景观设计协调融合,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驳岸、水岸湿地、氮磷生态拦截、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等措施,满足防洪及水生态要求,恢复河流自净能力,构建美伦河生态廊道,打造"水量可调、水质可控、水清岸绿"的水岸公园,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洪、生态、供水及景观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
综合分析河道生态修复与水环境生物栖息地重建技术,在吸取国内外有关河道生态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河道生态治理适用生态护坡技术与栖息地重建技术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河道生态修复与水环境生物栖息地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河道是我国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由于人类随意的开发建设,导致中小型河道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并且河道的断面也在不断的减小。加之中小型河道防洪能力较差,所以在出现暴雨时,将会导致河道断面淤堵引发洪水灾害,对河道两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于此同时,若中小型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链系统将会失去平衡,水环境污染也会接踵而来,对我国生态水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不利的。所以应该加快中小型河道生态的治理,提高中小型河道的功能,增强其防洪能力,为保护生态水利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水体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水体生境多样性,恢复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减轻人类活动对水体生态的胁迫效应,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并保持其长久稳定。首先简单介绍了水体生态修复的概念,然后从理水的概念、设计过程等方面详述了水体生态修复的设计思路,从而引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包括行洪安全、污染控制、形态设计、生物多样性修复、自我设计与自我修复等内容。相关的结论可供类似项目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将黑臭河道治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基本的技术形式,构建了生物修复处理中的项目实施方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治理技术的优化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长平高速公路虹霓河小葫芦段河道弃渣治理水文状况计算分析,得到了水文流域计净雨深、洪峰流量等重要成果数据,为该段河流后期弃渣河道治理防护施工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307-308
<正>河流湖泊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管理等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好《规划》,要准确把握新征程流域综合治理新使命、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增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3.
城市路面硬化程度越高,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就越大。修建生态型渗水路面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渗水路面结构由渗水路面砖和透水基层结构组成。适用于城市人行道、居住区内部道路、城市广场路面及小型车停车场等。该文介绍了生态型渗水路面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为建设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切实加快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到2020年,贵阳市计划建成9条海绵型示范道路、11个海绵型示范公园绿地、9个海绵型示范小区和12条生态景观示范河道,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中,贵阳市结合自身生态条件,突出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选择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措施,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透水铺装、透水路面、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将7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普遍存在的流域防洪和生态保护问题,该文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提出站在流域综合规划的高度来统筹防洪与生态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来调控洪峰流量和生态基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减小河流大型水利设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4点建议,可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台市西沟河现有污染情况调研显示:西沟河主要存在生态缺水、地下水水位较低、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与污染加剧情况等环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河道进行跨流域补水、河道疏浚、应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与河道人工曝气技术的方式,实现了河道水量补充和生态环境修复。并进一步设置小型湿塘,实现了河道的生态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河湖底泥水热固化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结合河湖底泥资源化产品在G15嘉浏段拓宽改建工程项目的应用经验,提出河湖底泥在绿色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技术,包括路面砖、路缘石、排水构造物、护坡砌块等底泥制产品的设计指标及施工工艺。针对1块河湖底泥标准砖进行了LCA评价,相较于传统的黏土实心标准砖和混凝土标准砖,其具有6项环境影响类型指标优势,并根据生命周期3E影响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研究和生产建议。河湖底泥资源化绿色道路产品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城市河道生态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水土保持和生物防治措施是流域防洪体系和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防治措施又是防洪非工程措施中的一种。流域内各河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和河道中下游植树造林养堤护岸,在延长水利工程寿命,保障防洪工程安全的同时,可以获得  相似文献   

19.
河道的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河道护岸正在由传统型向生态型转型.作为生态型护岸的一种型式,生态袋在上海松江、浦东、嘉定等多条河道中都有所应用.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剖析生态袋护岸的应用技术要点,阐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类似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4):249-250
<正>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用于指导各地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接受了记者采访。问:《指南》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答:生态缓冲带是河湖重要生态空间,对阻隔或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保护河湖生物多样性、减少面源污染物入河湖等具有重要意义。水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等均对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