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合资股比开放绝非是对中国品牌的"灭顶之灾",仅影响到为数几家合资车企的国企股东的利益。中国企业想要大规模地走向世界市场,就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让所有的车企在中国市场公平、平等地竞争。中外整车生产合资企业的股比是否该开放?这几年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热议话题,隔三差五就会传来各种会议与论坛对此问题的激烈交锋。由于去年11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了该部门的立场,即"未来还将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合资股比的行业焦点话题变得更加白热化,甚至趋于戏剧化,代表汽车行业国企利益的中  相似文献   

2.
《汽车实用技术》2014,(2):41-41
<正>国内合资汽车企业中,外方持股比例限制有了实质性改变。"此前合资股比对外资开放的方案上报国务院,而现在已经获得通过,是部分放开。"昨天下午,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汽车强国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国家最终放开(对外合资汽车公司的股比)是迟早的,因为永远保护可能会导致落后,但是现在国内的汽车企业还没有做好股比放开的准备。整车企业合资股比底线是否应放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外界一直批评国有大企业合资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从而制造出有自主品牌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汽车工业激辩合资股比放开的话题争论之激烈,以至有人说出"谁说放开谁是汉奸"的狠话。有媒体刊文称:"合资股比放开,其深意你了解吗?合资股比放开一事,业内担心国家已经不再呵护中国车企,合资股比开放让外资品牌有可能成为控股方,对中方造成不利影响。"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其中没有说"合资股比放开",而是  相似文献   

4.
正自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开放后,股比放开成了汽车业的热点话题。按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2020年取消商用车,2022年取消乘用车。五年以后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将完全打开"闸门",如何用好这五年过渡期,既是中国车企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既是压力更是机遇展望五年之后的汽车行业,外资汽车公司完全可以长驱直入、在中国换一种方法来发展,市场  相似文献   

5.
正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中国透露时间表,承诺在5年内全面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曾几何时,在股比放开的问题上,业界一直有一种深度焦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业在开放过程中必须严防死守的红线,越过这条线,跨国公司"就不带我们玩儿了"。如今业界的释然似乎表明,关于合资股比的过度焦虑,不一定是出于集体理性,更可能是源于思维定势、心理惯性。靠均衡股比来维系合资经营,是特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它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汽车企业在  相似文献   

6.
放开股比是迟早的事,不支持对落后的保护。但开放也是有序的,汽车行业对合资股比的放开可以适当缓一缓,为自主品牌车企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一定的时间,但也要确定时间表。  相似文献   

7.
正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显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这标志着行业内持久讨论且悬而未决的合资车企股比开放问题有了最终定论,中国汽车产业将由此迈入后合资时代。从时间表次序来看,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首个放开的领域。股比开放后对专用汽车行业有何影响?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  相似文献   

8.
正要不要放开汽车外资股权比限制,作为汽车行业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终于尘埃落定。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表示:下一步要尽快放宽汽车行业等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7天之后,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迅速发布消息:分阶段逐步取消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至2022年全面取消。"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今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的政策,标志着在"十九大"之后,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汽车合资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如果放开股比,甚至终止合资,那么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形势将极为严峻,如果外资控股,其实还可以拿到相当大比例的红利。如果彻底放开股比,那么就等于羊直接同狼搏斗。然而如果继续保持50%∶50%的格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会受制于外资,并不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7月28日起,新能源车领域外商股比和外商合资数量要求将正式取消。众所周知,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早些时候合资股比限制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保护力量,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被视为自主品牌汽车"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而如今,在技术、研发、制造甚至渠道方面沉淀良久的中国自主品牌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此次取消股比限制,中国汽车行业走向"全面开放",是底气与自信,更是一场生死之战的洗牌时刻。强大一批自主品牌的同时,也将会加剧弱者的出局。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本届两会上,来自汽车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共超过了40位,他们纷纷就实施汽车强国战略、开展汽车体制改革、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否放开合资企业股比等提交了议案,并就汽车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本刊记者挑选整理了一些和汽车行业紧密相关的议案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2022年,一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从未经历过的严峻考验,正步步逼近。继新能源及商用车股比放开后,今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至此,中国汽车业对外投资将全面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放开”大势所趋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合资股比限制”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敏感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汽车业资金、技术、经验、人才都十分匮乏,很多关键领域都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13.
发声     
《汽车科技》2014,(2):6-6
<正>"倘若放开股比,将对中国品牌形成‘灭顶之灾’,外方完全可以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优势,以价格策略将中国品牌扼杀在摇篮里。"——作为反对合资股比放开的代表,甚至曾将支持者称为"大汉奸"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接受采访时再次严肃表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产业安全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合资股比放开条件下的汽车产业安全度评价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度进行量化预测,分析合资股比放开政策对汽车产业安全度的影响,由此提出对于合资股比放开政策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5.
3年前,我是放开汽车合资企业50:50的股比限制最早提出者。我公开撰文提出:这一制定于1994年的保护措施,对汽车业的创新,对新兴产业的介入已成羁绊,亟待冲破。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开放一般制造业。2013年11月19日,商务部公开宣布要进一步放开汽车行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政策的调整,将对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带来重大影响。日本是汽车产业后起国家的成功代表,日本汽车产业的投资自由化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国投资对本国产业发展的冲击,并推动了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具体研究日本汽车产业投资自由化政策的主要思路、进程和主要措施,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推进汽车产业投资自由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股比问题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焦点,围绕着股比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从工业化、全球化等更高的角度来论述我国汽车产业的股比放开问题,提出股比问题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的成败及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式上传来的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彰显着我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事实上,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开放的演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生动注脚。2018年,从进口关税下调的宣布,到合资股比放开的落地,再到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都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一个全所未有的开放竞争新格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此次展会规模之  相似文献   

19.
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放开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数量和股比限制,外资企业将加大力度在华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文章深入研究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整车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了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引进质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施扶优扶强策略,加快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规模经济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博弈论模型模拟了现有合资企业外方和中方的博弈过程,通过数据模拟得出了外方扩大股比的最优选择和阻碍因素:一般情况下外方都将选择扩大股比来提高收益,阻碍因素包括合资企业市场价值的大小和收购另外一家企业的投资成本。通过模拟分析,得到了外方的战略动向判断和关键干扰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汽车行业扩大开放的针对性建议,可供行业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