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筑物自重和荷载的作用下 ,土地基产生沉降变形的根本原因是土具有可变形的压缩性能 ,而土的压缩性大小及其特征是计算地基沉降的一个重要参数 ,就关于水工建筑物地基沉降计算的理论和常用方法及预防措施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基坑规模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地基处理更加复杂,沉降对环境的影响更加严重。建筑物修建在地基上,必然引起地基内应力,使地基土变形,从而使建筑物下沉。建筑物沉降是判断该建筑物的安全和地基稳定的重要资料,这对地基处理设计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岩土工程分析软件中,FLAC3D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软件。该软件具有显著的优点,使其特别适合于对地基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  相似文献   

3.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沉降是导致铁路工程建筑物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灰土挤密桩通过在地基中的挤土效应、灰土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水稳性,桩体和挤密土组成复合地基.通过介绍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机理和一路基工程具体实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探求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中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得出的一些结论,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强夯施工中一般认为达到收锤标准后地基不再发生过大的沉降,另外强夯后地基土的变形参数也不易确定,因而强夯地基一般不进行沉降计算。在广东清远北江三桥一级路沉降观测数据整理时,发现夯后的地基仍有较大的沉降,笔者总结了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参数与地基土体的变形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现场地基检测的数据反算了地基土的变形参数,最后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了路堤的变形沉降,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与高速公路实测沉降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基土上水工建筑物滑动稳定设计中存在的6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在基坑内原位压板试验,确定地基土回弹等影响后的滑动承载能力降低数值;定量确定适合水工建筑物地基土的滑动剪应力强度包线和滑动剪切系数;根据地基土和建筑物底板的滑动机理不同,将地基土和建筑物底板的滑动安全系数分开设置;提出采用地基土承受偏心荷载的最大压应力σmax预测建筑物位移、滑动和地基土蠕变位移、滑动的设计方法;确定地基土体蠕变滑动轮廓的计算方法;限定地基土抗滑稳定设计的最大压应力等.按拟定方法计算2座已建水工建筑物,计算结果符合实物工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路堤荷载作用下桩土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传统方法主要是把沉降分为加固区沉降和非加固区沉降两部分来考虑,存在着计算假设与实际不符、部分参数取值依赖于经验和无法较好考虑成层场地非均质性等缺点.基于此,通过引入均匀系数来考虑地基表面荷载分布的不均匀性,改进了正方形和三角形布桩条件下Hewlett & Randolph土拱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桩土复合地基沉降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土拱模型和Vesic球孔扩张法分别计算桩顶、地基表面荷载和桩端力;然后采用可以考虑多土层的非均质地基土情况修正Mindlin解求得桩端力、地基表面荷载和桩侧摩阻力在地基内任意点引起的附加应力;其次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附加应力引起的沉降;最后将各分项沉降进行组合即可得到桩顶和地基表面沉降.将该计算方法结果与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简化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基本保持在5.0%~14.4%,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强夯施工中一般认为达到收锤标准后地基不再发生过大的沉降,另外强夯后地基土的变形参数也不易确定,因而强夯地基一般不进行沉降计算.在广东清远北江三桥一级路沉降观测数据整理时,发现夯后的地基仍有较大的沉降.笔者总结了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参数与地基土体的变形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现场地基检测的数据反算了地基土的变形参数,最后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了路堤的变形沉降.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与高速公路实测沉降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地基土中的初始应力场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基于经验公式法确定地基土竖向累积塑性应变计算模型,利用分层总和法确定地表的沉降变形。针对沿海某城市道路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随道路开放交通时间的增加,地基表面沉降逐渐增大。同时,地基表面沉降速率逐渐减小。道路运营1~2年后,地基附加沉降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用临时堆载(砂石料、土料、其他建筑材料、货物等)的方法对地基施加荷载,给予一定的预压期。使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沉降并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卸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地基变形控制是建筑物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采用地基变形规范计算公式,列出地基变形极限状态方程,根据JC法计算可靠性指标β,并结合概率极限理论对地基变形进行可靠度分析。分析中沉降计算经验修正系数φs、压缩模量ESi、基底附加应力p0以及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底面的距离zi等均为随机变量且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由此得出了地基变形的可靠性指标,进而求出失效概率,定量分析了地基变形可靠度。采用概率分析的地基变形可靠度方法应该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柔性桥台的受力特性及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工程实践,分析柔性桥台加筋土压力及地基项面的土压力,并利用分居沉降点方法计算柔性桥台的最后沉降。  相似文献   

12.
桩体与地基土通过变形协调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是复合地基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将桩顶的平均应力与桩间土的平均应力的比值叫做桩土应力比。它是反映桩体和桩间土协同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的重要参数。复合地基常被用来加固软弱土地基,但由于复合地基的  相似文献   

13.
压密注浆施工技术,在国内外普遍应用于建筑物的纠偏,地下防渗堵漏以及控制地基沉降等,其目的是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变形模量。它是对地基土加固处理的一种工艺技术,但在航道工程水下加固和稳定岸坡时没有记载。介绍在航道整治施工中对加固和稳定护坡的压密注浆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基一般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及淤泥质土、吹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组成的地基,其特性是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等。软土地基加固的目的是改善地基土的性质.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软弱土的压缩性.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使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不致发生破坏或出现过大的变形,保证地基的稳定,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软土地基加固的常见方法有:换土垫层法、堆载和真空预压法、强夯法、深层挤密法、化学加固法、振冲法等。本文介绍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联合作用的一种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速公路工程实践标准逐渐提高,承载能力更好的桩-网复合地基逐渐在软土区路基地基处治中。为深层次探索高速公路桩-网复合地基建设期工作形状,依托工程实例,结合现场测试数据和数值模拟,对路基建设期地基沉降、桩土应力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填筑期,整个过程呈现"快速-缓慢-稳定"变化特征;受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刚度差异客观存在影响,桩承担土压力远大于桩间土,土压力沿路基横向分布呈锯齿状;结合数值模型预测路基长期固结沉降规律,其中建设期沉降基本完成85%以上;数值模型沉降计算与现场测试吻合度较高,验证了其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桩-网刚性地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荷载在各种地基土中所产生的理论上的附加应力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并结合实际工程中所出现的地基沉降现象,提出了用荷传传播角把各种地基用同一近似计算模型统一起来,以此计算各种地基上的基础梁板。  相似文献   

17.
长板短桩是采用长的塑料排水板(或砂井)与短的加固土桩(水泥搅拌桩或其加固桩)联合的地基处治措施。用短的搅拌桩加固上部软土地基,用塑料排水板插入软土地基,填土联合预压,形成新的处治方法。该方法是通过长塑料排水板来加速下部地基土的排水固结,尽可能多地消除工后沉降,通过施打加固土桩来提高地基土强度,以解决深厚地区软土路堤施工期和预压期的稳定性问题,并部分消除软基沉降。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长板短桩的处治机理和在处治深厚软土中的沉降计算方法,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路及城市桥梁的超载运输会造成结构性破坏,承载能力降低,为此提出基于分层总和法的道路桥梁地基不均匀预测方法,运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砂垫对公路桥梁建筑地基进行加固。地基不均匀沉降可概括为次固结沉降、固结沉降及瞬时沉降,采用分层总和法结合直线变形体理论,将桥梁地基层进行分层划分,分别计算出不同地基层变形量,以获取复合地基变形沉降量。实验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砂垫层能够有效防止超载运输产生的地基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和桩土应力比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按基底沉降控制的优化设计理论,建议采用基础的设计荷载作为计算荷载计算基础沉降,对设计步骤和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桩体与地基土通过变形协调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是复合地基的一个基本特征。通常将桩顶的平均应力与桩间土的平均应力的比值叫做桩土应力比。它是反映桩体和桩间土协同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的重要参数。复合地基常被用来加固软弱土地基,但由于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复杂,涉及到多种介质、多个界面、多种变形的协调问题,在设计时桩土应力比的选择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