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今年7月11日的中国第一个航海节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满怀豪情地指出:弘扬郑和精神,建设航运强国,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的各项业绩彰显了600年前我泱泱大国的航运强国地位。这一辉煌历史激励神州大地华夏子孙,更加信心倍增地去打造  相似文献   

2.
郑和牵星图考释及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牵星板的来源、使用方法、论证了郑和牵星法的技术。采用微机程序计算出‘指’、‘角’与今天度的对应关系,牵星定位经纬验算及去极度修正等一系列数据。借助于经过岁差修正的星球仪复原了四幅郑和牵星图,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出牵星图中每颗星所对应的现代星名。  相似文献   

3.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今年7月11日的中国第一个航海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满怀豪情地指出:弘扬郑和精神,建设航运强国,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的各项业绩彰显了600年前我泱泱大国的航运强国地位.这一辉煌历史激励神州大地华夏子孙,更加信心倍增地去打造二十世纪的航运强国.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浩瀚的航海史上,记载着惊喜,也记载着悲怆。从徐福、法显、鉴真、汪大渊,到鼎盛时期的郑和,构成了中国航海史的主线。在“郑和时代”,其船队之浩大、技术之精良,航线之久远世界无出其右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辟了航海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内的大变革。但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让世界无数人扼腕痛惜。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自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接下来中国经历的是一段段耻辱的历史。2005年7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被中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航海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海的姿态——航海壮志去又回!  相似文献   

5.
郑宽涛 《航海》2007,(2):32-34
在郑和近30年(1405-1433)的航海事业中,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始终协助郑和一起率领船队,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和平外交。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完成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6.
听说云南有个郑和公园,是航海史研究者值得一游之地。适逢出差到西南,趁工作空隙去逛了一遍,果然不虚此行。郑和公园位于昆明市郊滇池南端的昆阳镇。这里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家乡,其父马哈只墓在该镇月山。为纪念郑和,建国后在月山修建了郑和公园。从东门入园,先到“郑和纪念馆”。此处建筑原为明灭启三年(1623年)筑的玉皇阁,两层飞檐,高踞石台;凭栏远眺,滇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辟为纪念馆后,馆内陈列着郑和像、郑和航海图、《天妃应灵之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活动.2002年国家成立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着各种纪念活动.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就是在这种纪念、研究郑和活动热潮推动下成立的.不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活动,还提出申报成立中国郑和研究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8.
杨槱 《上海造船》2005,(2):31-35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在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的学术研究方面存有不同的声音.只有认识历史真相,才能古为今用.为了求得真知和丰富学术内涵,作者针对郑和航海和郑和宝船研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同业界商讨.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位于云南昆明的郑和纪念馆则是云南对于郑和的最好纪念,这座在去年航海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纪念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郑和,了解七下西洋的史诗故事。本次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捐赠船模仪式就在郑和纪念馆举行,蕴含着缅怀故人、追根溯源的寓意。七件珍贵船模入驻郑和纪念馆作为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的重要环节,7月19日15时30分,船模捐赠仪式在郑和纪念馆举行,来自珠江水系的珠江航务管理局、广东海事局、南海救助局、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中交广  相似文献   

10.
一舟 《中国水运》2005,(3):10-11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党中央确定了“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其宗旨就是要弘扬郑和精神,什么是郑和精神呢?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可以说郑和是世界上最早,最有成就的航海家。学习和发扬郑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崔燕 《中国船检》2008,(12):36-36
2008年12月11日,我国郑和研究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协会——郑和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共同为郑和研究会揭牌,魏家福当选为首届会长。徐祖远副部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郑和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郑和学术研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深化郑和学术研究,倡导“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增强人民群众的航海意识和海洋观念,交通部决定成立郑和研究会暨郑和基金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3.
林永存 《航海》2005,(5):8-12
郑和下西洋研究热点中的“宝船之谜”,至今纷争莫属。在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之际,厦门福船作坊复制“郑和宝船”模型一艘,在上海举办的“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参展。这艘由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和福船作坊洪玉生技师共同研制的船模,重现了“郑和宝船”的雄姿与风采,为破解“郑和宝船之谜”揭示了一种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近年我国领导人多次在对外交往中论及郑和下西洋,这一故事已经成为我国与各国睦邻友好交往的名片。考量我国领导人关于郑和下西洋评论的语境,发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中,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文明互鉴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治、外交、经济、外贸、文化、宗教、军事、航海、天文、地理、民俗、建筑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业绩,同时作者从郑和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是印度洋的首批探险者;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最后实现,拥有郑和的一份功劳;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航海活动;郑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五个方面,首次系统地论证了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拥有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6.
信息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釆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走进大厅,迎面一座高4.9米的郑和全身白色塑像,穿过时光隧道,一座高9米的大帆和船首组成总高度达16米的“克隆宝船”,带领人们进入600年前郑和远航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与上海     
今年七月十八日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归来550周年纪念日。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在上海筹建郑和纪念馆,以迎接后年7月11日郑和首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郑和并非上海人,童年时代在家乡云南昆阳度过,青少年时代在北京生活,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征文获奖名单特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郑明一等奖《重铸辉煌唱大洋》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秘书长张钧雷《让海洋强国再现东方》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秘书长张宝印二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实施海洋开发》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贾宇付玉《纪念郑和学习郑和走强海之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恒《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妈祖文化》福建省船东协会秘书长郑锵《历史的远航》(组诗)江苏省新沂市市委南吕《郑和航海推动世界前行的和平之旅》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牛角小学苏炎明三等奖《我国的海洋观和郑和下西洋》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