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53例亚急型克山病近期(起病后3个月内)病死率13.1%。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性别、年龄及入院前病期对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入院时病情对近期预后有明显影响,入院时以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者的近期病死率显著高于以单一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作为判定亚急型克山病疗效和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克山病病情消长趋势 ,为防治和病情相关因素探索提供依据。方法 按“克山病监测”标准 (1 997年 )实施。结果 监测期内全县未见新发急 (亚急 )型克山病 ;监测点潜在型年新发生率 2 6 9/万 ;全县农业人群中慢型患病率 1 6 7/万 ,年新发现率 0 83/万 ,死亡率0 6 0 /万 ;在店头和腰坪两个重病乡镇 ,慢型年新发现率为 1 5 /万~ 1 8/万。结论 以急 (亚急 )型有无新发病及潜在型和慢型年新发生 (现患 )率为评估标准时 ,近 5年来黄陵县克山病病情稳定在 80年代中后期水平 ;慢型克山病是当前的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陕西省黄陵县1990-2004年克山病病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以黄陵县克山病重病村观察点的全体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对全县范围内的慢型克山病(慢克)进行调查,并对观察点的发硒、粮硒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①观察点15年共检出潜在型克山病(潜克)447例次,检出率6.14%;新发潜克25例,新发生率34.34/万。②15年全县慢克确诊72例,先后死亡31例,病死率43.1%,其中20例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1例死于猝死。③观察点发硒与非病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粮硒含量仍低于非病区。结论陕西省黄陵县观察点克山病的检出率呈缓慢上升趋势;潜克仍有新发;慢克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4.
<正> 近20年来,全国各地小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尤以西南病区患者几乎都为儿童,其中小儿亚急型克山病发病占80%。本文根据1979年6月至1982年9月在大理县医院收治小儿亚急型克山病315例的临床表现、X线和心电图检查,笔者拟将小儿亚急型克山病分为轻症、中症和重症三种类型,以便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维生素丙静脉注射治疗急重型克山病已有15年之久。但迄今在认识上及使用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剂量维生素丙疗法(简称维丙疗法)究竟是一种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发病学疗法还是病因学疗法呢?维丙疗法的适应症是什么?是否能治所有形式的急型克山病;有的想用维丙内服预防克山病;亦有人认为注射维丙有效者均为克山病;甚至有的认为大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陕西省黄陵县克山病 8年来病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黄陵县的 6个重病村设立监测点 ,该区居民列为监测对象。 1995年至 2 0 0 2年连续 8年对该监测点克山病的发病情况监测及 3~15岁儿童内环境硒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①潜、慢型克山病的检出率 1995、1997、1999、2 0 0 0和 2 0 0 2年依次为 4 .3%、3.6 %、7.5 %、8.0 %和 8.5 % ;②潜在型克山病的新发生率 1995、1997、1999、2 0 0 0和 2 0 0 2年依次为 5 5 .6 /万、5 3.5 /万、19.5 /万、0 /万和 2 5 /万 ;③全县 8年慢型克山病死亡 2 2例 ,15例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占 6 8.2 % ) ,7例死于猝死 (占 31.8% ) ;④病区 3~ 15岁儿童发硒含量 8年均达到非病区水平。结论 陕西省黄陵县克山病的发病呈平稳低发态势 ,但潜在型克山病仍有新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73年~1989年黄陵县店头病区的潜在型克山病罹病、转归及预后因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1974年以来,潜在型克山病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28.6%;②潜在型病情恶化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率26.2%;③年龄16岁以上,有个人急发史,心电图有两项以上异常并存,特别是既有个人史又有ST-T伴或不伴其它心电图异常病例,其病情恶化率高(P<0.01)。  相似文献   

8.
<正> 大剂量维生素C(以下简称大量维C)治疗急型重症克山病患者的成功,以及亚硒酸钠大面积预防克山病的显效,是60年代在克山病防治工作上两大突破。全国地方病研究者对克山病的病因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至今已提出“营养”、“水土”、“感染”、“中毒”等病因学说,但对克山病的特异的病因仍未作出最后的定论。为什么大量维C可以治疗急型重症克山病?硒可以预防克山病发生呢?其生化机制是什么?大量维C和硒在治与防问题上有无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 ,病因不明。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克山病病区水、土、粮以及居民体内硒水平低下 ,给病区人群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取得了肯定效果 [1 ] ,提出硒缺乏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水土因素之一。但以往我国北方急型克山病具有年度多发、季节多发和西南儿童亚急型克山病夏秋季多发 ,常伴有腹痛、腹泻或呼吸道感染症状等流行病学特点 ,不能用硒缺乏来解释 ,并且已从克山病病人早期血液和尸检脏器中分离出多株肠道病毒 ,尤其是柯萨奇病毒 ,故有人提出克山病的病毒病因学说。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运用核酸杂交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硒、氧化应激和柯萨奇B组病毒 (CoxsackievirusB ,CVB)感染在克山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了陕西省黄陵县 30例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患者血清CVB IgM抗体、硒水平、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脂质过氧化物 (LipidPeroxide,LPO)。健康对照选自黄陵县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西安市。结果 ①克山病患者组CVB IgM阳性率显著高于病区和非病区健康组 ,分别为 43.3%vs 1 5 %和 43.3%vs 1 0 % ,P <0 .0 1 ;②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居民血清硒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非病区西安人群 (P <0 .0 5 ) ,但克山病患者血清LPO水平显著高于两健康组 (P <0 .0 5 ) ;③克山病患者CVB IgM( + )者血清Se水平、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CVB IgM( - )患者和病区健康组CVB IgM ( + )和CVB IgM ( - )者 (P <0 .0 5 ) ;克山病患者CVB IgM( + )血清LPO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结论 低硒、氧化应激与柯萨奇病毒感染可能与克山病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73年至1990年,对陕西省黄陵县店头病区克山病消长与人体硒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观察期间,急性(含急型和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潜在型病情恶化率亦呈下降趋势;病区人群头发硒含量逐年上升,病情与发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病区人群头发硒含量提高至非病区农村水平后,慢型和潜在型仍有新发病。  相似文献   

12.
对153例亚急型克山病患者的自然病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示:①该型在发病后3个月、1年、2年、5年、10年、15年累积病死率分别为13.1%、17.1%、27.3%、34.0%、38%和43.o%;②主要死亡原因急性期是猝死,急性期后为转成在型死于难治性心力衰竭;③发病时年龄在6岁以上,有个人急发史,入院前病期长,入院时心电国有Ⅱ~Ⅲ°AVB、室上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病理性Q波.x线上心脏中度以上扩大为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我们从1975年7月-1976年元月共收治本病70例(死亡6例),其中以平衡盐液为主,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死亡4例,(病死率6.66%)比去年同期住院27例死亡8例(病死率29.29%)的病死率明显降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两年来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如下,供参  相似文献   

14.
对历史上克山病重病区陕西黄陵县部分重病村做了普查,共查1122人,结果表明∶①1122人中检出潜在、慢型克山病40例,检出率为3.75%,总的发病趋势稳中有降;②潜在型克山病的新发生率为53.5/万,且以3~15岁儿童为主;③病区重点人群发硒含量达到非病区水平,而发中微量元素锰、铁含量较高;④慢型克山病死亡率较高(3年死亡率为33.3%)。死亡多为30~40岁的中、青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75例健康儿童和75例克山病患儿心导纳微分图的改变。亚急型、慢型克山病患儿的每搏量、心搏指数、心搏功指数、每分心输出量、心指数、心功指数及血管顺度均比健康儿童明显下降(p<0.02~p<0.001),而总外周阻力明显增高(p<0.01~p<0.001)。上述所有参数在潜在型病例同健康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室于1965年首次应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取得初步效果以来,至今全国由东北到西南十个省(区)六十九个县试用了硒预防克山病,服硒人数达142万人次。1979年5月,由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鉴定会,会上肯定了硒预防该病急发的效果。目前全国对硒的研究,已作过大量的内外环境中硒的调查及动物实验等基础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现在可以说;我国由东北到西南向这一宽的克山病病区,是一个低硒地带。低硒是克山病的一个基本因素。但硒为什么能够预防该病的急发?硒预防是病因学或是发病学的关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曾观察到大白鼠食饵性肝坏死的潜伏期,肝切片在体外不能维持正常呼吸,所谓呼吸衰竭(Respi-  相似文献   

17.
<正>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发生了变化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KSD)原因未明,临床上按心功能分为4型;①潜在型(心功能代偿期),又分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两个亚型;②急型(急性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少数(5%)为急性肺水肿,该型又分轻症与重症;③亚急型(为小儿KSD),主要表现为急进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源性休克;④慢型,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寻求一种简便有效的预防克山病的方法,是广大病区群众和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室自1960年王世臣首创大剂量维生素丙静脉注射治疗急型克山病取得显著效果后,即重点转入克山病病因和预防方法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水土病因”假说,1964年制定了“硒作为克山病病因的探索性研究”课题。1965年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以改善心肌及全身代谢为主的原则指导下,1960年春,我院首倡应用大剂量维生素丙(以下简称大量Vc)治疗急型克山病心原性休克,收到极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对211例次的抢救,使病死率由84%下降列20%以下;而心原性休克的缓解率可达90%以上。196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方病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大量Vc的疗效。20年来,各地普遍推行这个疗法,得到相似的结果,是当前病区中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64例亚急型克山病(SKSD)心电图传导异常的动态变化和预后意义进行观察,结果:①Ⅱ°~Ⅲ°房室阻滞(AVB)9例中有5例(55.6%)、束枝阻滞(BBB)55例中有36例(65.6%)治疗后消失,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2.2±1.8天和12.2±13.2天,②就诊时有Ⅱ°~Ⅲ°AVB、有传导异常伴病理性Q波或严重快速心律失常病例,5年病死率高(P<0.05);动态观察期间RBBB呈永久性,及与其伴发的ST—T改变和/或低电压持续存在病例,5年病死率高(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