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情况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有27家,其中签约成立中外汽车合资企业有12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3家,摩托车整车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5家;涉及技术、与高校合作、汽车能源等领域合资企业3家),签订的中外汽车合资项目有15家(汽车整车合资项目3家,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内汽车企业联合与重组概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我国汽车企业联合与重组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企业中联合或重组企业有36家,较2007年减少6家。其中:整车项目联合或重组企业有11家;零部件项目联合或重组企业有10家;汽车企业与相关领域联合或重组的有15家,其中企业与高校及与银行合作的分别有4家、企业与石化及保险公司等领域合作的有7家。综观国内汽车产业联合与重组情况,整车中专用车合资数量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世”两年中,在汽车制造领域,跨国汽车公司、外国汽车公司先后来华组建合资公司的,有福特、现代、丰田、通用、起亚和日产等;本田与东风、广州汽车集团联合组建本田轿车出口基地。国外的公司、境外的公司与中方合资,生产改装车、专用车,如美国KIC中国控股公司、万生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同中国几家公司,由国有、民营和外资多种所有制合资成立的扬州通华专用车公司;西班牙微波姆股份公司、法国英泰国际有限公司与包头北方汽车公司,签约生产搅拌运输车的项目协议。 汽车的合资合作,在“入世”后的新背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配件》2012,(30):8-8
日前,中国重汽集团与芬兰卡哥特公司在香港就建立合资公司正式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汽车吊装设备等方面进行合作,预计2016年汽车起重机的生产纲领为4000台。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与项目有17家,合资企业数量同比略有增加。合资的中方企业以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控股、中国重汽为主要倡导者,外资企业以美国李尔公司、江森自控公司、阿文美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法国佛吉亚集团、英国里卡多公司为代表。合资生产产品有汽车座椅、内饰件、柴油发动机、车身电子部件、汽车变速器及保险杠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2003,(1):49-51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汽车行业新签约的中外合资企业有19家,其中汽车整车企业6家,零部件合资企业8家,物流领域2家,汽车租赁企业1家,汽车出口基地1家,摩托车研发中心1家,总投资额28.52亿美元。整车新合资企业数较2001年增加6家,零部件新合资企业数较2001年有所减少,但总投资额比2001年提高3.68倍。  相似文献   

7.
乘用车     
《时代汽车》2009,(9):61-61
比亚迪确定明年在美出售电动车计划;中国重庆两家企业与美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南非两大汽车销售商成立合资公司销售中国汽车;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资的整车企业10家、整车合资项目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86%;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10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倍。其他领域与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有1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近3倍。资产重组企业27家,重组企业数同比增长3.38倍。2003年国内企业之间合资与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行业中外合资合作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新签约的中外合资企业有24家,总投资额5.1亿美元。其中整车合资企业有5家,合资项目以生产大中型,高中档客车为主;零部件合资企业有14家,合资品种涉及面较广,且大多数是为大集团及大的整车合资企业配套的,从投资数量,投资额及投资范围等总体形势看,我国汽车行业合资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相似文献   

10.
《天津汽车》2009,(2):8-8
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汽车企业纷纷缩减投资,但长安汽车逆市在北美设厂。长安汽车与墨西哥AUTOPARK公司签署了合资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墨西哥生产并销售奔奔、志翔及悦翔等产品,出口市场则瞄准美国在内的整个美洲市场。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长安汽车第6家海外工厂。  相似文献   

11.
《汽车情报》2008,(10):46
2008年3月11日下午,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泰国盛通机件进出口公司、墨西哥瑞盛公司、德国凌辉汽车配件进出口公司、香港鹰威斯汽车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意向签约仪式在岳阳举行。此次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泰国、墨西哥、德国、香港四家汽车配件公司,将在岳阳组建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合资汽车配件公司,旨在扩大恒立公司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拓展恒立公司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来华投资建厂或与国内零部件厂进行技术合作,从而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在全国5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200家是外商投资企业。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法国雪铁龙等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当地化程度,还带动了本国的协作企业到我国投资。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配件》2009,(6):6-6
在北美加紧重组的同时,通用在中国酝酿新的合作。 一汽和通用的合作涉及的主要是商用车,而且相关谈判已持续一年多。2007年年底,通用中国开始与一汽接触。而双方商讨合作的对象是一汽红塔公司。该公司为一汽与红塔及云南省政府设立的商用车制造企业,一汽和红塔分别拥有该公司51%和32.93%股份。据悉,通用有意入股一汽红塔,并借此作为切入口与一汽集团进行技术和合资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工业》2001,(1):45-48
我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外资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外商投资最热的一个行业,已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企业建立了600多家合资合作企业,至200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规模为220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蒙德(Diamond)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描叙求职者的两难矛盾:面对雇主提供的一份工作,工人签约,可能失去潜在的更好工作机会,不签约,又要花去一些时间等待,失去一段的时间收益。最近,对于湖北省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其颢来说,类似的两难矛盾摆在了面前:他向记者透露,湖北派克正考虑与其它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先后有七八家企业和他们接触,但是他希望有更多更有实力的公司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汽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若没有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没有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是低速度和低质量的。我国汽车工业整零企业的关系经历了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零部件与整车平行发展等阶段。从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整零关系中的产权关系、技术交流关系等方面看,均有不尽合理之处。在国外,日本整零企业推行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分工体系;欧洲整零企业是保持相互独立契约、各自自由归展的体系;美国整零企业之间责任分明。结合我国汽车整零企业现状和国外汽车整零企业的经验分析,我国汽车工作应采取整合产业、强强联合,组建汽车系统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等措施,选择以合作为基础的转包模式作为我国汽车整零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工业》2001,(1):18-19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汽集团)是国有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现有国有全资子公司17家,集体企业7家,中外合资,合作公司25家,股份公司1家,国有、集体合资企业2家,并没有销售公司、物资公司、进出口公司、技术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等。2000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50亿元、职工54038人。主要产品有夏利牌系列轿车、华利牌系列微型汽车、三峰牌系列旅行客车、雁牌系列轻型载货汽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铁牛牌大中型轮式系列拖拉机和汽车发动机等各种汽车、拖拉机零部件。  相似文献   

18.
汀澜 《汽车与配件》2013,(17):30-32
今年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希望到2015年,汽车行业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并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政府此项意见的出台,旨在引导汽车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意见》称,将推动整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品系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自主品牌发展;将支持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主开发:我国汽车工业不容忽视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汽车企业与国外先进的汽车企业相继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使汽车技术跃上了新的台阶。加入WTO后,这种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断地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但我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WTO已经来临,我国轿车企业直面全球化的浪潮。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过剩、技术挑战、资金实力、地域分布、文化融合等因素,促使国外汽车巨头在进入中国时寻求本地的合作伙伴;我国轿车企业也籍此从海外引入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中外品牌、生产、销售的融合将成为近年来我国轿车企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现整理出国内部分汽车集团与海外汽车巨头和国内乘用车企业的脉络关系供读者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