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强  李炜光 《交通标准化》2009,(17):103-106
采用薄弱夹层分析法对二灰稳定类材料组成特点进行分析,以揭示材料强度增长三阶段特点,并从空间组合角度阐释混合料二级分散系的结构特点,提出与混合料路用性能密切相关的材料组成参数——二灰胶砂合理富余量指标,进而提出基于使用性能的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室内测试分析证明:基于二灰胶砂富余量的混合料使用性能与胶砂富余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测试分析,结合二灰砂砾混合料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原则的二灰砂砾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二灰碎石配合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克服以二灰稳定粒料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成为道路工程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选择不同二灰含量,不同集料级配类型组成9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温缩试验,系统分析了结合料剂量、集料级配类型和养生龄期等因素对二灰稳定粒料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收缩性能两方面要求的二灰稳定粒料材料组成与推荐级配.  相似文献   

4.
如何克服以二灰稳定粒料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成为道路工程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选择不同二灰含量,不同集料级配类型组成9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温缩试验,系统分析了结合料剂量、集料级配类型和养生龄期等因素对二灰稳定粒料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收缩性能两方面要求的二灰稳定粒料材料组成与推荐级配.  相似文献   

5.
二灰砂砾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测试分析,结合二灰砂砾混合料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原则的二灰砂砾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二灰碎石混合料抗裂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和现行规范中二灰级配碎石颗粒组成的对比,分析路面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基于抗裂设计原则的二灰碎石混合料逐级填充的理想结构层次。给出既满足强度又具有较好抗裂性能的二灰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二灰稳定铁矿渣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对其路用性能有明显影响,为提高二灰稳定铁矿渣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通过逐级填充来确定二灰铁矿渣的主骨料骨架级配,然后利用二灰来充分填充主骨架形成的空隙,从而形成明显的骨架密实结构,提高其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二灰碎石力学强度, 假设二灰碎石为一种三级空间网状结构的分散系, 即微分散系二灰胶浆、细分散系二灰砂浆与粗分散系二灰碎石。基于抗压强度最优原则, 采用垂直振动试验方法(VVTM)确定二灰胶浆与二灰砂浆质量比, 基于密度最大原则, 采用逐级填充法确定粗集料级配, 基于抗压强度最优原则, 确定二灰碎石中二灰砂浆用量。提出了基于胶浆原理的二灰碎石组成设计方法, 并通过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对设计方法进行性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当石灰与粉煤灰质量比为2:5时, 二灰胶浆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最佳; 当细集料质量通过率的递减系数为0.65, 二灰与细集料质量比为3:2时, 二灰砂浆力学强度最大; 当粒径范围分别为19~37.5、9.5~19、4.75~9.5 mm的集料质量比为17:11:6时, 混合粗集料密度最大; 与传统方法设计的二灰碎石试件力学强度相比, 基于胶浆原理设计的试件早期(7 d)力学强度提高10%以上, 后期(180 d)力学强度提高20%以上; 不同龄期的VVTM试件与现场芯样抗压强度之比平均为0.909, 劈裂强度之比平均为0.904, 而静压成型试件与现场芯样抗压强度之比为0.457, 劈裂强度之比为0.531, 说明VVTM比静压法设计二灰碎石更科学。  相似文献   

9.
二灰钢渣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二灰钢渣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3种配比的二灰钢渣混合料抗冻性能、干缩性能、抗冲刷性能试验,并与二灰碎石类集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灰钢渣的抗冻性能优于二灰碎石,而其干缩系数明显小于同配比二灰碎石;配比为5:15:80的二灰钢渣抗冻性能、抗干缩性能、抗冲刷性能均最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铣刨法破除旧沥青路面所得废旧沥青混合料颗粒级配特性的分析,探讨了在废旧沥青混合料中掺加一定量的砂用石灰和粉煤灰稳定作路面基层混合材料的可行性,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抗裂性要求的按集料振实空隙率控制二灰用量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室内试验数据及现场施工实测弯沉值验证了该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