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2月17日,江淮汽车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随着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启动按键,一辆银色2011款江淮和悦驶入安徽省奥体中心,这宣告了江淮汽车第200万辆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王晓勇 《驾驶园》2011,(1):32-32
2010年江淮商用车全年销量突破2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2011年,确保达到2010年销量水平,力争30万辆。2010年12月17日,在安徽合肥省奥体中心,随着国家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共同启动按键,江淮汽车总经理安进驾驶着一辆银色江淮和悦轿车缓缓驶进奥体会场,正式宣告江淮汽车第200万辆诞生。同时,江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左延安先生结合"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  相似文献   

3.
细数一下发现,从去年初开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先后有双环、江淮、海马、长安等6大汽车品牌汽车更换车标。首先是双环汽车换掉了两个圆圈相连的车标,使用了变形"S"  相似文献   

4.
1964年,巢湖之畔,一个简陋的汽车配件厂,这就是江淮汽车的前身。四年后,绕水庐州,全厂职工在敢闯敢干、不畏艰难精神的带动下,生产出了第一台"江淮"牌货车,从此安徽汽车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日前,"江淮汽车"自主品牌轿车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这无疑是江淮掌门人左延安在新年前收到的最大贺礼。与此相对照的是,日本大发工业株式会社副社  相似文献   

6.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10,(52):32-33
<正>2010年12月17日,是江淮汽车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10时许,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启动按键,一辆银色2011款江淮和悦盛装驶入安徽省奥体中心,正式宣告江淮汽车第200万辆诞生。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先生结合"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发布了江淮汽车"十二·五"发展战略,安进总裁宣读了"江淮汽车品质宣言"。在这200万辆江淮汽车的历程中,商用车接近150万辆,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勇 《驾驶园》2014,(6):34-35
<正>5月20日,江淮汽车迎来50周年华诞。从1964年巢湖汽车配件厂正式成立到1968年安徽省第一台汽车在江淮汽车厂诞生;从1990年中国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在江淮汽车研制成功,改变了中国客车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到1997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第一台轻型载货汽车下线到前不久瑞风A6、和悦iEV5在北京车展上首次亮相……五十年来,江淮汽车不仅一直坚持"品质的JAC"的战略导向,同时也在研发与创新上从未止步。  相似文献   

8.
《驾驶园》2013,(11):24-25
在本届车展上,江淮汽车以"品质江淮,赢领未来"为主题,携全系三大品牌十余款车型以及新发动机集中亮相,以强大的阵容、科技和创新实力,向公众展示最新成果,进一步诠释了"做强做大商用车"的新战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跨越商用车作为江淮汽车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已经形成涵盖重、中、轻、微、客等全系列、多品种、宽型谱的产品格局,并已完全具备了整车自主开发和商品化能力。1—9月份江淮汽  相似文献   

9.
, 《驾驶园》2012,(12):16-17
江淮汽车率领旗下全系乘用车、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总计30余款产品,以其史上最强大、最完整的恢弘阵容亮相广州车展。"瑞风"与"和悦"在本次车展上,江淮汽车隆重发布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瑞风+和悦"  相似文献   

10.
在轿车市场上提起江淮汽车这个自主品牌,并非人人皆知。这并不奇怪,因为江淮汽车以前主要以生产小型货车及汽车底盘为主。只是在近年来,随着瑞风MPV在商务车领域取得成功及瑞鹰SUV的推出,江淮汽车这个品牌知名度才开始逐渐的在乘用车界响亮起来。凭借这一系列的成功经验,江淮开始涉足轿车行业,并一举推出了江淮的自主品牌中型车——宾悦。  相似文献   

11.
雷丽 《时代汽车》2011,(4):80-89
2011年上海车展即将拉开帷幕,作为全世界5大车展之一,此次上海车展将有多款新车首发,时代汽车为您展示自主品牌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横向联合并不意味着合作者的产品一定走入同质化的误区,完全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在市场范围、技术规格方面的约定,来实现双赢和多赢。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不少朋友来电就我发表的"质量是阻碍自主品牌中级乘用车难'破万'的关键因素"言论提出赞同或异议.某君提出"一汽奔腾B70和马自达6是同底盘共线生产,按说二者的车辆品质应该相差无几,为什么马自达6如日中天而奔腾B70却举步维艰?"诚然,近两年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产品质量有了较好的改善,但是良好的质量不过是满足中级乘用车用户的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14.
自主品牌进军中高级乘用车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耐心。岁末,各个行业惯于盘点。如果我们环视2010年度的中国汽车市场,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主品牌中级乘用车没有一个产品能实现平均单月销量过万,而自主品牌的紧凑型乘用车却势如破竹,这是为何呢?自主品牌紧凑型乘用车和中级乘用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