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栋  项海帆 《上海公路》1999,(11):115-120
本系统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历程,综合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不同特点,将这种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在阐述体外预应力结构学性能的同时,对影响其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指出在接缝处的刚性转动是预制节段施工的体外预应力结构区别于其他各种预应力结构的本质因素。章最后分析了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体外预应力桥梁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了能够对各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进行全过程受力分析的通用的计算模型,对影响体外预应力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包括整体施工或节段施工、体内配束或体外配束、钢束与结构有粘结或无粘结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改善其极限荷载阶段力学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简支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外预应力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体内预应力结构具有维护管理方便、预应力损失小、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因此,体外预应力技术广泛应用于已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及维修。文章基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特点,采用室内实验模拟了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工作状况,对体外预应力转向器等对试验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破坏特征,为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提供了依据。试验证明,利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混凝土简支梁桥,可以明显提高承载力及延性。  相似文献   

4.
无粘结力筋与体外力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周履 《桥梁建设》1997,(3):1-12
回顾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无粘结体外力筋预应力结构,在经历了一个相当沉寂的时期以后,以充满活力,向前发展的历程。比较了有粘结与无粘力筋两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对当前的无粘结力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设计计算与构造细节方面的特殊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列举了从30年代到90年代,一些有代表性的体外力筋桥梁的概况,以便对这类桥梁从设计构思到施工实践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体外预应力是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一种手段,预应力索体采用简单的布置形式和极少的转向装置,通过消除腹板内的管道数量来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体外预应力施工时可以单根张拉,营运时,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预应力补拉以及单根换索,这些优点使得体外预应力成为混凝土结构发展的一种趋势。结合西南某斜拉桥体外预应力体系的应用进行粗浅分析,希望能对桥梁体外预应力体系的设计、施工以及旧桥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谈体外预应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概念、发展概况 ;介绍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等 ,并对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浅析青藏铁路先张法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佐林 《路基工程》2004,(3):22-25,29
结合青藏铁路制梁的特殊施工环境和16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现场预制,简述了先张梁张拉台座的基本设计思路和结构形式、先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对预应力损失及其施工控制措施也作了介绍,可供同类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桥梁预应力技术发展历程中,体外预应力和体内预应力最初是平行发展的,体内预应力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原有混凝土结构截面,而不用附加其他一些结构截面。因体内预应力的压浆不饱满造成钢绞线腐蚀、密集体内预应力管道导致混凝土浇筑出现蜂窝状等问题带来桥梁质量隐患逐渐暴露,从桥梁结构日益重视耐久性和结构性能设计的长远趋势来看,体内预应力越来越不占优势,而体外预应力的防腐技术得到彻底解决,体外预应力独具的配束"自由"以及钢束可检测可更换的优势,使得体外预应力技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中结合实际施工中的运用,阐述桥梁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工艺及要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预应力度法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配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预应力桥梁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体内布筋预应力桥梁结构具有截面尺寸小、自重轻、预应力筋替换及维护管理方便、预应力损失小、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因此,体外预应力技术应用广泛,既可用于新建结构,也可用于原有结构的重建、加固及维修。实践证明,预应力度法是进行体外索配筋计算比较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体外预应力索对快速施工钢-混组合小箱梁自振频率的影响,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和组合梁相对滑移对典型梁段及群钉的变形与受力进行了分析,同时,引入平面内梁体预应力变化量与振动位移之间的关系,运用达朗贝尔原理导出其平衡方程组,针对3种典型的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型式给出快速施工钢-混组合小箱梁动力特性分析的解析公式,并将所提出方法的理论值与有限元数值分析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预应力筋布置位置(偏心距)、预应力筋初始应力大小、钢梁与混凝土板间抗剪连接刚度等参数对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及公式在分析体外预应力快速施工组合梁的动力特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其最大误差不超过2%;同时,在不考虑预应力对组合梁相对滑移影响的情况下,体外预应力筋初始应力的大小及抗剪连接刚度对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影响很小,最大不超过1%,可忽略不计;而预应力索布置的偏心距对结构自振频率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在低阶其频率约增加4%。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使用体外预应力快速施工钢-混组合小箱梁或者采用体外预应力进行加固维修时,除应满足静力设计要求外,必须考虑偏心距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跨度结构施工监测与分析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结合连续箱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实例,探讨了体外预应力的施工监控内容与仿真分析方法。以预应力筋的索力,应变测试和桥面变形监控为主要监测内容,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对预应力张拉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模拟分析理论值较好吻合。该工作和研究成果是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同时为以后相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论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顾了我国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和技术水平,并对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一简述,探讨了当前设计施工中亟待改进的若干问题,最后对提高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今后面临的新发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和新建桥梁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体外顸应力从材料到工艺都有别于体内普通预应力,有其特殊性.该文通过醴潭(醴陵-湘潭)高速公路白马垄高架桥体外预应力联现场施工控制,介绍了体外预应力设计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汉江某公路大桥的病害情况,介绍连续梁桥主桥上部结构拆除计算、悬臂倒拆施工方法、施工全过程监控、对桥梁病害采取的检测手段、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并对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病害处治加固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体外预应力法加固桥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桥墩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结合对某大桥桥墩裂缝的加固处理,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包裹法、体外预应力法等几种加固方法,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比选,最后重点介绍了采用体外预应力的加固方法及其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体外预应力桥梁的发展 结构特性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国际上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状况;比较了本外预应力结构与体内预应力结构的力学性能;系统地指出了体外预应力在分析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论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体外预应力的相对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松  范这 《国外桥梁》1997,(4):51-57
探讨了超静定结构中体外预应力和体内预应务的各自效率。无论是抛物线形力筋还是直线形力筋,超静定力矩在叫预应力矩中占的成分是显著的。尽管位于支承区域的直线形力筋在抵抗重力弯矩时很有效的,但在跨间其效率明显降低;所以对这些力筋很难沿全构件使预应力的有效偏心跨最恰当。采用抛物线形力筋的体内预应力对整个结构提供较为均匀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况勇 《国外桥梁》2000,(3):7-9,39
介绍了法国高速铁路地中海线上的一座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对其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原则、计算重点和方法、施工技术等做了介绍,对我国高速铁路连续梁桥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外预应力技术具有施工简单、结构可靠、造价经济等优点,在新建的桥梁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的旧桥由于钢筋锈蚀以及超载等因素的影响,结构产生裂缝或变形过大,或者由于公路桥梁荷载提级的要求需要进行加固。介绍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结构体系的构造、体外预应力转向装置配筋设计及质量监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周新亚 《桥梁建设》2007,(A02):31-35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关系到结构安全奔口结构的耐久性。介绍苏通大桥辅桥纵向预应力的施工质量控制,对孔道的成孔定位、预应力张拉奔口孔道压浆等关键施工工序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为今后同类桥梁的预应力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