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得益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汽车产业链积极向中国转移,“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展”(英文简称“CIAME”)经过9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发展成为汽车制造业领域亚洲顶级品牌盛会。依托汽车产业和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资源,根据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中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俄罗斯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为进入俄罗斯市场创造了条件。文章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历史与现状、中俄汽车产业合作的机会和意义及中俄汽车产业合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开拓俄罗斯汽车市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广阔前景,同时指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汽车市场的中国,因市场潜力、区位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人世后,“到中国去”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给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会,中国也由此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值此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汽车产业重新洗牌、油价大幅震荡之际,电动汽车再一次聚集了世界汽车界的目光,纯电动汽车研发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10月,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中国蓄势待发:电动汽车的机遇》认为:“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有潜力和有可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世后,伴随着中国汽车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零部件业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增幅超过了轿车、客车、载货车等行业,在12个小行业中居第一位。中国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让全球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投资者都不能忽视。武汉市零部件企业也应随着整车的发展“与时俱进”,加快配套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试图将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先于世界。但高成本、技术落后和低动力继续阻止了新能源汽车的量产。两年前,《纽约时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力争成为世界电动汽车的领头羊”的文章,报道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制订者将中国定位于“在未来三年内”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汽车生产国之一。  相似文献   

8.
日前北京举行的“汽车出口论坛”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产业政策司的一位处长透露了一个信息,即由他们牵头开展了一个十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此项研究的有我国汽车行业的一些重要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业内专家。该项研究认为,十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趁全球汽车市场容量扩大、市场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  相似文献   

9.
蒋励 《汽车与配件》2007,(20):34-3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晓辉 《时代汽车》2006,(10):12-13
“200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前不久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围绕“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化战略”的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观点,其中包括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和汽车产业发展自主品牌应注意的问题等。在对中国汽车业前景看好的同时,专家们也对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出谋划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24,(5):40-45
<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快速迭代的数字化、规模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矩阵,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欧洲是除中国外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司康 《城市车辆》2008,(6):55-57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兴与衰都与国家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汶川地震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有何影响?中国汽车能否经此一“震”?有言论称地震只是突发事件,短期影响不大,长期更不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有言论称车业外部环境本已严峻,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中国汽车产业可能从此转入发展低迷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后者过于悲观,前者则更趋实际。  相似文献   

13.
到2020年,世界汽车产业将是什么样的?中国汽车产业又将如何?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设想,并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未来近1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将有可能面临3大机遇:第一,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市场将扩大,而且速度不会很慢。以目前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的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成为压倒一切的主流声音,未来若干年,这个声音都将主导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线的选择。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逐渐壮大,全球汽车业格局势必因此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这场变局中崛起并最终成为一极,政府的政策取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加入WTO和面对高科技、新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三重联动”创新对策,即通过“市场与技术的联动”、“跨国产学研联动”及“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联动”,推进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有效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汽车产业更好的融入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14,(20):20-20
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裁于海霞在近日举办的“全球重构下的合作与共赢”首届中美汽车产业交流峰会上,发布了尼尔森于前不久出炉的“全球汽车消费者调研报告”。并就报告结果,对中美消费者购车习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小雨  平原 《时代汽车》2009,(10):34-37
“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就汽车产业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汽车市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兼并重组、消费升级、小排量汽车等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8.
国车外销要解决七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为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要使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教授鲁桂华博士认为,“走出去”这一战略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会宜早不宜晚,我国汽车企业必须要大步“走出去”,这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两方面的支持。规模经济决定了汽车企业需要更大的市场,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走出去”为汽车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可能,这是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钧 《上海汽车》2005,(12):13-15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诱人的“蛋糕”不仅引来了通用、丰田等全球最为豪华的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与此同时,荷兰TNT、挪威华伦威尔森等世界顶级的汽车物流巨头也纷纭而至。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觊觎,都将给汽车物流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运动》2008,(6):66-66
博格华纳,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及零部件企业,如今正积极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他们连续两年赞助本刊的"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颇具战略眼光,体现出对中国汽车产业及市场的前瞻性关注。北京车展,《汽车与运动》记者与博格华纳全球市场兼公共关系副总裁Scoff Galleff再次深入交流,畅谈博格华纳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愿景。AS:对于中国政府倡导的"节能"与"减排"政策,博格华纳有什么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