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可拓方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可拓学的物元理论、可拓集合论和关联函数,构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经典物元和节域物元,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应用建立的物元模型,选取泥石流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最大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床弯曲系数、泥砂补给段长度比、24 h最大降雨量、人口密度等10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对8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获得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与其它评价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证明可拓学理论应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临潼大水沟泥石流特征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大水沟位于西安临潼区,大水沟泥石流是典型暴雨型泥石流。以其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其流域特征、成因特征,选用合理的经验公式确定其主要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简捷、实用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模型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来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确保了权值的准确性。泥石流危险性模型的建立可为泥石流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工程提供依据。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流域最大相对高差、泥石流可能发生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主沟平均比降、影响区人口密度、24 h最大降雨量、泥砂补给段长度比等9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是合理、可行的。利用模型对大水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为高危险。评价结果与大水沟泥石流的危害现状及活动趋势非常吻合。证明该模型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有效和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川藏铁路昌都—伯舒拉岭段泥石流普遍发育且影响铁路选线的情况,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查明了线路附近泥石流的范围、物源条件、激发因素,并分类统计了线路附近泥石流的发育情况。以夏里泥石流群为例,通过分析泥石流群发育特征及地质背景,计算了泥石流的流速、堆积厚度等特征参数,评价了泥石流群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分析了泥石流群对线路方案的影响并给出了防治对策。通过方案比选,D3K方案桥面不存在被泥石流淤埋的风险,采取工程措施后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击和桥基的掏蚀影响可控,该方案最优。夏里桥涵在泥石流堆积区通过时,桥涵的净空高度须大于泥石流的泥深、爬高、堆积厚度之和并考虑一定的安全高度。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比较活跃。具有泥石流特征的沟谷约309条,其中254条集中分布在奉节以东的三峡峡谷区河段内。分析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在蓄水前、后的气象、地质、人文环境变化特征及库岸再造过程与泥石流活动消、长关系,通过泥石流发生判别模式的检算,在7个方面对蓄水后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提出了6点结论和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工程建设项目受地质灾害影响很大,因此在项目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以便通过评估结论为今后拟建项目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在项目规划阶段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以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现状危险性以及在激发地质环境因素下的危险性;(2)要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地质灾害进行针对性的危险性评估,不能只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评估,而忽略缓变地质灾害的危险性;(3)要对现状和预测评估中的地质灾害灾种作出判识和分析,根据不同灾种类型采取相应的量化因子判别方法,以确定其危险程度,从而对灾种类型、规模、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同时,要针对不同的灾种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遥感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珍  秦军  邓芳  王一川 《铁道勘察》2005,31(1):21-23,27
在我国 20年来泥石流遥感调查所取得成绩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新方法对泥石流进行研究,即采用不同时相的遥感资料对泥石流沟的发展作出评估;用GPS技术对泥石流沟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具有准确空间位置的数据库;通过数字化航片的方法建立小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并利用GIS技术,获取精确的泥石流因子数据,为泥石流的定量研究及其活动趋势分析服务。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优于传统研究手段的泥石流遥感研究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炳炎 《铁道学报》2003,25(3):122-126
三峡水库135m高程蓄水将近,库区泥石流活动对城、镇、移民新村的安全问题备受政府关注。2008年水库175m水位蓄水后,泥石流活动的发展趋势如何?本文根据三峡库区蓄水前、后泥石流环境的变化特点,特别是蓄水后库岸再造过程中对泥石流活动的影响,库区工程建设中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形成的人为泥石流等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库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11项预测结果和一点建议,供有关部门讨论和实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泥石流是山区铁路建设的一大灾害,以实例说明铁路遭受其危害的严重性。并按其在我国铁路各干支线上的分布情况,作了初步统计。还论述了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山区铁路泥石流发育地区的形成条件、特征和规律,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泥石流的类型与铁路勘测和其防治工程设计的关系。按山区铁路建设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标准的建议。最后,根据泥石流的不同类型、特征和规模,对如何防治其危害,提出了治理方针和整治措施,并总结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藏东南地区冰川-暴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并预测其发展规律,选择培龙贡支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归纳该泥石流的孕育背景,总结其典型特征,计算其物理力学参数,分别从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动力环境、诱发因素等成灾条件分析其形成机理,揭示该泥石流灾害类型独特、位于地区降雨中心、强降雨周期长及物源类型丰富的特点,对其危险程度、易发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培龙贡支泥石流属于高危险泥石流,在不利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存在泥石流频繁爆发的可能性。采用调查和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培龙贡支泥石流进行研究,可为同类型的泥石流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暴雨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石流流量计算对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灾害评估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一种计算方法属雨洪修正法。与以往的方法相比,它的特点是根据沟床形态和转移能力来估计泥流的浓度;泥石流浓度除主要决定于沟床纵坡外,还取决于浆体密度。通过调查,得出了浆体与流域单位面积松散固体物质的储量、细颗粒比率和流域植被情况的经验关系。秘得泥石流流量计算式,经野外调查资料检验具有一定可信度,但式中堵塞系数等项目尚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山区铁路沿线暴雨泥石流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泥石流发生是灾害性降雨过程和流域内不稳定的松散物产状与制约水、沙输移的河沟条件所决定的,解决泥石流预报中的时、空因素,可以通过每小时接收卫星云图的信息分析决定。对某一流域内能否发生石流的预报,则由降雨条件函数和地面环境动态函数组合的量级决定。本研究对铁路3个预报试验区、黄河水利委员会3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大量观测试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完善了“山区铁路暴雨泥石流中短期预报的研究”中提出的泥石流组  相似文献   

12.
姚一江  黄文俊 《铁道学报》1991,13(1):99-106
本文在大量实际工怍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就泥石流预报中地质判据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岩组类型.地质构造特征,岩体破碎程度、岩体风化程度和固体物质补给方式等五项因素作为评价泥石流地质条件的基本变量,并提出地质判据中主要因素的分类标准和实例。  相似文献   

13.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重要和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在铁路等线路泥石流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价值。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泥石流容重、峰值流量、一次冲出总量、冲击特性以及泥石流持续时间等方面。基于量纲分析推导考虑泥石流性质、坝体结构参数、泥石流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下梁式格栅坝调节作用的计算式,并结合室内水槽模拟试验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计算式中的相应系数,计算值与试验值有较好的吻合度。研究成果可为梁式格栅坝的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与技术支持,有助于对梁式格栅坝的调控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使梁式格栅坝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边坡安全风险评估概念,系统总结了边坡安全风险评估发展历程,评述了国内边坡安全风险评估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针对国内边坡安全风险评估没有考虑易发性的问题、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较为系统而崩塌落石灾害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易发性、危险性评估指标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包括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综合风险评估的边坡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铁路泥石流防治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扼要介绍了铁路泥石流防治技术。对绕避、排导、拦挡和明洞渡槽等泥石流工程减灾技术的适用条件和减灾效益作了分析总结。为加强泥石流非工程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建立泥石流防灾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稀性泥石流龙头形成机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室内槽为观察和分析稀性泥石流阵性的形成机制,试验表明,稀性泥石流阵性的起因首先决定于流域内形成的原始出流过程。同时,运动过程中巨砾向龙头处集聚和泥石流体中液相介质向不饱和的床面堆积层的渗透流失,是促进龙头发展的二项重要因素。这二种作用使泥石流龙头部的固相浓度增大,粒径变粗。运动阻力增大,而使龙头壅高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现有关于川藏铁路冰水泥石流研究多为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研究,缺乏现场资料验证。通过收集川藏铁路沿线冰水泥石流堆积体样本52份并做试验分析,首次系统研究了川藏铁路冰水泥石流流变及级配特性,并对其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冰水泥石流细小颗粒(黏粒、粉粒)含量明显小于典型黏性泥石流,冰水泥石流粒径小于0.01?mm的颗粒含量约为黏性泥石流的32.4%;同种重度、剪切应力下,冰水泥石流应力显著小于黏性泥石流;冰水泥石流为紊动流模式,其搬运及侵蚀特性更加明显,破坏力更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市地铁工程的大规模兴建,地面沉降灾害对其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地铁线路具有线路长、规模大,沿线可能穿越不同的工程和水文地质单元。如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科学、客观、合理地对地面沉降灾害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引入单位沉降速度差异率这一指标,与地面累计沉降量、沉降速度共同作为地铁等重大线性工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指标,阐述各项指标值的获得方法,并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相应的地灾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对拟建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沿线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地裂缝危险性指数,并进行危险性分区;以评价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危险性,指导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结论:根据危险性指数,按危险性大小将拟建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危险性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区。结果表明,现场确定的孙河、北甸、庙卷3处地裂缝均发育在地裂缝危险性大区,评价结果与实际较吻合,并有效指导了该工程的勘察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地质灾害空间危险性评价对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界定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内涵,并区分灾害预测和灾害预报的研究范畴;然后,阐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假设和一般步骤,并从主要原则、指标的选取和指标量化3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最后,归纳常用的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