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如何影响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从宁波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不足,提出应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研究,有助于增强高校在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W学院为例,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新的时代特点,探析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校园网络舆情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校园舆情的格局,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问题入手,找出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的应对策略,维护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迅速增长的时代,网络舆情信息已成为消费者信息搜集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搜集、提取并分析海量的汽车网络舆情数据,将大量的、无规律的汽车消费者网络舆情信息整合成对汽车企业有市场价值的消费者产品评价报告。作者选取当前市场上较为流行且销量较高的七款车型的消费者网络舆情信息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应用网络爬虫、词频统计、关联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抓取、清理和分析,重点研究了相同汽车细分市场内的车型竞争关系、消费者对各款车型的关注点和情感分析,以及舆情信息中主要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等内容,对企业制定产品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治强 《中国电动车》2014,(11):250-251
随着高职院校互联网络的全面覆盖,学生在中国的网络舆情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舆情工作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就如何管理和引导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感知民意是政府做好交通治理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获取并分析交通事件舆情具有样本丰富、信息客观、获取及时等特点.基于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电子信息来源,提取交通事件舆情特征,形成交通事件的网络舆情系统分析方法.包括:获取网络舆情数据并进行文本预处理,构造交通事件舆情主题分类模型,建立评价重要度计算方法,结合舆情生命周期分析舆情演变趋势,建立交通舆情情感库并结合机器学习分析情感状态演化,通过关键词可视化定位舆情事件要点,实现网络舆情信息与可视化分析技术的耦合.该方法文本分类评估结果F值高于80%,情感极性判断准确率高于通用SnowNLP.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为例进行网络舆情演化特征分析发现:①交通舆情演化迅速,周期较短爆发集中;②情感整体倾向负面;③官方机构及时发声、对事故调查公开透明并采取有效措施是缓解舆情较好手段;④大众对"卡斯柯"和"轻度"这2个词的关注贯穿事件始终.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较多,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网络舆情成了公众宣泄情绪、表达意愿的场所。迅速爆炸的网络舆情既能够发挥监督作用,促进快速解决事件,又可能错误引导舆论,使公众情绪失控,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发挥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监督对于违法乱纪、社会乱象、贪污腐化问题起到警示和抑制作用,对预防特权行为、腐败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舆论炒作之风日盛,成为信息交互行为中的一道另类风景。当前,随着职能使命的不断拓展.军车活动日益频繁、范围更趋广泛,在与社会接触中,军车很容易成为网络炒作热点、重点。作为部队形象的窗口,一些肆无忌惮的军车负面炒作惑乱网民、误导舆情,给部队声誉和形象带来极坏影响,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力举措予以防范整治。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社会的来势汹汹,让普通事件具备舆论发酵放大的可能性,交通管理工作的"日常性"以及和百姓的贴近性,让交管舆情监测及处置工作更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舆情处置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舆情引导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调查分析了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而言,网络不仅能够带来便捷,还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高校教育者应当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媒介,挖掘途径来促进大学生汲取更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明显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尤为突出.手机功能日益丰富,不仅包括游戏和娱乐应用,还产生了微信、多媒体视频、GPS手机定位和移动电子商务等,这些应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这一新兴事物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围绕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对大学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不久前闭幕的上海车展展车中,首发新车、上市新车最受网民关注。而这些数据的取得,皆来自"必看指数"。5月,国内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机构缔元信根据必看网呈现的数据,总结并发布了《2011上海车展互联网舆情数据报告》和《2011上海车展广告投放数据报告》,分别从互联网舆情和广告投放两个角度以数据分析并  相似文献   

14.
李浩波 《中国电动车》2010,(5):109-109,10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普及程序越来越高,再加上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中国网民中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其它群体。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另一方面时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上的垃圾邮件、色情传播、暴力恐怖、网上犯罪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为基础,阐述其重要性,并尝试提出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媒体收集的各类交通信息构成了丰富的交通舆情,充分挖掘舆情中所蕴含的信息对宏观掌控交通问题的发展变化、制定全面的交通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网络论坛、热线电话及交通广播听众路况播报的文本数据,采用多种文本挖掘方法研究交通舆情价值.文本数据预处理后,利用SVM模型进行交通舆情主题自动分类,并通过对应分析探究不同数据源的舆情特点及其差异,基于Apriori算法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关键词隐含的交通现象,另外,使用共现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挖掘舆情所反映的交通问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姑苏区投诉数据和苏州交通广播微信路况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姑苏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诉最多;通过不同渠道反映的舆情内容有明显差异;道路改造后,实施新的交通管理方案时会引发较多的争议和抱怨.此外,通过文本挖掘还发现了苏州市早高峰由西向东方向拥堵严重,晚高峰时各方向均较为拥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更准确的刻画应急疏散需求演化规律、揭示演化特性,进一步准确预测应急疏散交通需求、为制定应急疏散策略提供量化支撑.分析影响疏散需求演化的因素,构建了基于舆情传播理论的应急疏散需求演化微分方程模型;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定义基于舆情传播的个体交互规则并建立多智能体模型,并运用仿真方法刻画疏散舆情在社会网络结构上的传播过程以及社会联系紧密程度、个体敏感性、初始疏散者数量及分布等因素变换条件下疏散需求演化的差异性.基于舆情传播理论的应急疏散需求演化微分方程模型刻画了应急疏散需求曲线的宏观特性,该曲线斜率呈现"小-大-小"的"S型"曲线特征;随着初始疏散者数量从100增加至500、个体平均敏感性由25%增加至100%以及平均节点度由3增加至12,疏散需求达到90%的时间分别减少了62%,57%,90%,应急疏散需求曲线的整体速率增大,此3项因素主要影响应急疏散需求曲线的整体速率,对曲线的线形影响较小,而初始疏散者的分布类型对应急疏散需求曲线的线形及疏散需求增长速率的影响均较大;个体平均敏感性和社会联系紧密程度根据取值的不同,对疏散需求演化影响的敏感性呈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郭丽 《中国电动车》2010,(11):102-103
实行网络实名制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规范网络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状况,网络实名制的利弊,以及通过分析网络实名制给现在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来研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及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使他们对互联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而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的时期,此时的他们是非判断能力有限,在各种不良文化因素的诱惑下,容易引发各类网络犯罪行为。本文试通过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提出若干心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丰富了信息内容,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并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关信息道德方面的调查,从中发现了对于大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而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改变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两面性效应则需要我们对如何有效利用其优势,克服其弊端进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辅导员的视角,对295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问卷调查,以探究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