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掌握环氧沥青配比对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以不同环氧树脂∶固化剂制备环氧体系,并将其以不同掺量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进而成型相应混合料试件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均随沥青中环氧体系比例的增加而增强,同时随环氧体系中环氧树脂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环氧树脂∶固化剂为3∶1时上述三方面性能最好;环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随沥青中环氧体系比例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环氧体系∶基质沥青为45∶55时效果低温性能最好,同时随环氧体系中环氧树脂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强。推荐采用环氧树脂∶固化剂为3∶1,环氧体系∶基质沥青为45∶55制备环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SBS和SBR对中温煤沥青进行了协同改性,研究了SBS和SBR比例对改性煤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分析了SBS和SBR在煤沥青中的分布形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SBS和SBR协同改性煤沥青的热稳定性能。随着SBS∶SBR的降低,改性煤沥青的软化点降低,针入度提高,延度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当SBS∶SBR为3∶2时,改性煤沥青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进行浇注式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胶结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和质量损失等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随岩沥青掺量的增加,软化点、闪点增加,针入度、延度和质量损失量降低;随着复合改性剂掺量增加,软化点增大幅度较高,针入度、闪点有所增大,延度和质量损失略有下降。当掺配比例为m(石油沥青)∶m(天然岩沥青)∶m(复合改性剂)=82.5∶12.5∶5.0时,岩沥青改性硬质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沥青面层结构厚度与沥青混合料最大粒径的关系是影响沥青混合压实性能和耐久性的因素之一,笔者从压实性能和路用性能两方面对沥青面层结构层厚度的合理比例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面层结构层厚度与沥青混合料最大粒径的比例为2 5时,沥青路面具有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60%固含量的阴离子乳化沥青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和光学显微镜考察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变化情况,探讨复配乳化剂用量及比例、皂液pH值、剪切时间、贮存时间对其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进而分析和总结提高乳化沥青稳定性机理.结果 表明:复配乳化剂SDS/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质量比为1∶1时,阴离子乳化沥青平均粒径为1.849 μm,且粒径均匀分布在0.7~3 μm;其平均粒径随着皂液pH值、剪切时间的增大而减小,贮存时间延长其平均粒径稍有增大.  相似文献   

6.
沥青混合料油膜厚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精确计算沥青混合料油膜厚度,考虑了矿粉粒度、沥青混合料压实程度和沥青比例的影响,采用HORIBA-300型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矿粉的粒度进行测量,分析了矿粉粒度的尺寸范围,提出了沥青隔离膜的概念,建立了沥青油膜厚度计算模型。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沥青混凝土试件,对比分析了沥青油膜的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油膜公式反算的沥青用量范围为4.55%~4.85%,采用传统方法反算的沥青用量范围为4.20%~5.20%,而试验最佳沥青用量为4.70%,显然新方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7.
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导电沥青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的沥青混凝土.采用科氏重交沥青AH-70、玄武岩、矿粉,按配合比为m(集料,2.36~4.75 mm )∶m(集料,<2.36 mm)∶m(矿粉)∶m(沥青)=120∶240 ∶14∶30制备沥青混凝土,同时掺入0%~20%的石墨(重量百分数),可获得电阻率为10~103 Ω*m的导电沥青混凝土.文中主要研究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探讨了石墨的物理化学性质、掺量以及沥青用量与沥青混凝土电学性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导电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RAP粒径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毛体积密度和马歇尔稳定度指标,对新旧沥青融合性进行评价,得到新旧沥青融合性较好的拌合工艺。改变基准料中细RAP比例,采用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不同细RAP比例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力学指标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干拌法"能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融合性和混合料拌合的均匀性,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再生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和马歇尔稳定度随细RAP比例升高出现峰值,基准料中细RAP比例达到13%时,再生沥青混合料毛体积密度最大,细RAP比例达到17.5%时,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最大;随着细RAP比例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出现峰值,细RAP掺量超过13%时,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开始下降,高比例细RAP会导致再生沥青混合料缺少自由细矿料填充空隙,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下降;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设计的基准料组合能有效弥补高RAP掺量对再生沥青路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橡胶沥青常规物理性能分析,系统地研究了胶粉掺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橡胶沥青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掺量时,胶粉颗粒充分溶胀,沥青与胶粉之间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改善了橡胶沥青的性能。而高掺量时,胶粉颗粒溶胀不充分,对橡胶沥青性能的持续改善不明显。高搅拌温度或长搅拌时间,使胶粉溶胀速度加快,橡胶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但温度过高或搅拌时间过长,胶粉会发生脱硫和裂解反应,减少了胶粉与沥青之间的交联作用,降低了橡胶沥青的性能。基于橡胶沥青性能的综合分析确定工艺条件为:胶粉掺量20%、搅拌温度190℃、搅拌时间60 min。  相似文献   

10.
白杨  逯艳华 《北方交通》2012,(11):12-14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大量的室内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为基础,对旧料掺配率和拌和工艺两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拌和工艺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抗水损害性能影响显著,而旧料掺配率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影响显著。旧料掺配率为30%以及采用旧料和再生剂在热熔状态下先行拌和,之后加入新补充的石料,再加入新补充沥青和矿粉,该种拌和工艺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理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隧道出渣时,装载机与倾卸车联合作业中的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建立两种施工机械最佳配合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此模型及算法对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中合理地确定两者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波动进行计算分析。应用Mexican Hat小波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再利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投资、消费等方面分析引起波动的原因。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经济波动受到政策、投资和消费及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及规律的分析,可以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促进经济更好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纳米Ni粉对Cu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添加1%纳米Ni粉中的NiO未被完全还原,而且纳米Ni粉本身还有被CuO氧化成NiO的可能,因而纳米Ni粉在Cu粉末烧结过程中未能起到活化烧结的作用。相反,添加1%纳米Ni粉后还降低了Cu粉末烧结性能。  相似文献   

14.
级配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泓 《北方交通》2008,(5):67-70
通过试验对不同级配的级配碎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实际结论,为工程中级配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桥梁板式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的计算及试验方法,同时从几个方面分析影响该指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受流问题是制约电气化铁路提速的瓶颈之一,而弓网离线电弧是高速列车受流的关键问题.为了全面的把握弓网离线状态,设计了弓网离线模拟试验平台.实现正弦周期内不同时刻离线及回合过程的电弧放电现象,并采用示波器和数据采集卡实现对离合瞬间电压、电流和光强等波形的同步记录,为弓网离线检测法和列车受流质量的研究及抑制电弧危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桥梁单片梁受力主要是由重交通车辆的碾压,尤其是超限重车的频繁通过引起的--这是外因,当然桥梁本身的质量差或桥面铺装层与脚缝的填充不符合要求也能产生单片梁受力--这是内因.如果严格按设计要求去做,这种情况是能避免发生的.单片梁受力严重的会危及行车安全,必须引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主楼桩基按照桩端持力层起伏变化选用不同桩长的人工挖孔桩,进入强风化岩,有效发挥桩身强度,控制绝对沉降,解决了主楼与裙房不设沉降缝的问题.针对结构平面中间部位凹口较大,采取了在凹口处增设楼板,计算时薄弱部位设为弹性楼板的措施,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柔性路面超高路段病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性路面弯道内侧极易形成病害,分析了病害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赵中秋 《北方交通》2008,(5):164-166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交通事业日新越益发展,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桥梁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梁体的常见病害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维修措施,以便能够减轻同类病害的发生,为今后的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