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评价和改善街道的步行友好性,对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步行友好性的相关理论研究,综合考虑出行目的地类型和空间分布、步行距离、步行环境等因素,利用POI与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构建步行友好性量化评价模型与方法.以长春市商业、办公、居住、学校等用地集中区选取的典型街道为例,首先结合长春市作为寒地城市的特征,参考W...  相似文献   

2.
利用目标分解法选取街道空间评价指标,并结合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数学原理,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于多维度街道空间适宜性评估。先获取综合评价权重系数,再对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街道进行案例评估。结果表明,安全性和便捷性是影响街道空间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活力性,智慧性、绿色性和文化性的影响较小,该园区街道空间适宜性总体良好,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得到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街道空间管理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提出,老年人成为亟需关注的重要群体.为弥补现有交通出行研究多关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出行行为全局影响的不足,融合2011年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交通习惯调查数据、地理数据和谷歌街景图像数据,测度老年人出行倾向和多个建成环境变量,建立三层随机截距(一层:个人,二层:家庭,三层:社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出行倾向的复杂关联关系,并借助ArcGIS平台对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和绿视率正向影响老年人出行倾向;地铁可达性和公园可达性的影响不显著;建成环境要素对出行倾向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出行倾向的局部影响是双向的,在城市西部为正向,而在城市东部为负向.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受以车为主导的规划建设理念影响,中国许多城市新建、改建道路存在尺度失衡、品质降低、活力不足等问题。首先介绍纽约、伦敦、哥本哈根、莫斯科、墨尔本等世界级城市街道重建实践经验。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采用公共生活—公共空间(PLPS)调研方法,对34处地点进行行人流量调查,并针对5个公共空间进行停留活动统计。由此分析黄浦区现状街道网络的主要问题与诉求,进而提出街道重建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措施推进时序。以南京东路为示范项目,探讨其现存问题并提出具体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5.
街道环境恶化的问题在城市中正不断加剧,以往对品质交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交通量计算、拥堵难点治理、优化车道分配等,对道路功能包含的城市景观与市民活力的思考不足。首先从时代背景、道路功能演变、街道建设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阐述交通品质化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深圳市民出行需求变化,探索新时代市民对品质交通的需求。以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为例,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设计优化层面入手,分析并提出街道环境品质提升的整体思路,并针对道路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街道品质提升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指出既要在有限的道路横断面中妥善考虑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均衡,同时又要对道路沿线的碎片化空间整体考虑,并统一纳入景观化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6.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人们使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意愿降低,加剧了交通拥堵、空气和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公共健康的诉求,引导人们采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出从健康街道的视角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首先,对健康街道方法进行解读,重新认识后疫情时代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其次,以王府井地区为例,采用健康街道方法对街道现状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估。最后,提出打造健康街道示范区的目标和策略,并对改善方案进行后评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以往改善空间设施的基础上,要更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在关注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要更强调场所功能的营造;在关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自身的基础上,要更强调多交通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张杰 《交通与运输》2020,36(1):24-28
为加强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城市道路设施带的整合与优化,首先,列举现状城市道路设施带设置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道路特征及街道设计理念,分析了道路品质提升过程中,打造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街道设施带提升所需要注意的要点,并提出了设施带改造的技术流程;最后,结合深圳市道路品质提升项目,以书城路改造为例,对其设施带进行整合和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书城路慢行空间得到释放,慢行品质有较大提升,车行有序,效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8.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孙正安  陈一铭  王超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92-196
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和街道品质提升,分析路缘空间的内涵和普遍特性,提出现阶段我国街道路缘空间优化设计三大原则:统筹配置、功能整合和弹性适应.结合目前我国路缘空间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同时,针对路缘空间的安全隔离、衔接换乘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制定设计要点,以期对路缘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慢行空间,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其品质改善十分有限,与之相伴相生的城市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聚焦城市核心区这类城市更新热点地区,以上海市静安苏河湾城区为例,通过细化区域出行、慢行网络、慢行设施、交通运行、慢行安全等交通特征的调研与分析,提出构建便捷高效、特色彰显、品质宜人慢行交通体系的目标,并从重点区域、重点节点、重点街道等3个尺度提出慢行空间打造的具体措施,提升区域慢行可达性,缝合被分割的慢行空间,体现对慢行路权的保障和对红线内外街道空间统筹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读书     
《城市交通》2017,15(3)
正街道:社会公共空间的典范作者:[美]维卡斯·梅赫塔(Vikas Mehta)译者:金琼兰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9月好的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所。创造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行为提供背景。怎样才能创造出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对这些平凡无奇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它们成为支持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场所。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研究,系统地考察人们的行为和感知,从而开创了关于社区商业街道上社会行为的  相似文献   

12.
回归人性化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首先,在总结街道设计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导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街道范围,即不包含以交通功能为绝对主导、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功能的道路。其次,提出街道设计的基本功能、街道分类和尺度建议,总结街道设计中的关键挑战,主要包括全要素的空间协调方法和工作机制创新两大方面。最后,结合空间一体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等总结街道设计的要点,并基于规划实践提出对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活性服务业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为市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依据2019年兰州市四区兴趣点数据(POI),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函数、局域Getis-Ord G~*指数,探究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明显,整体具有"东密西疏"不均衡分布特征;不同类型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特征各异,呈现"单核心"、"双核心"、"多核心"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城关区生活服务业态齐全,七里河区主要以医疗保健、批发零售、绿地广场为核心,安宁区主要以科教文化为核心,西固区主要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为核心;地理环境、城市发展历史、商圈引力、政策导向、交通便捷程度是影响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 175个4×4 km的评价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系统特性,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测度模型,以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测度值为依据划分了4种冲突类型,最后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驱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空间冲突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处于较为严峻状态,重度冲突和中度冲突占比达到55%以上;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高值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区域,并随着时间推移从东北区域向着西南方向转移,最后以西南地区的主城区为中心向外扩张,一般冲突和轻度冲突类型则分布在最北端和东南部的边缘地带; 1990—2010年的变化趋势显示部分中度冲突类型转化成了重度冲突类型,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在不断加强,冲突地类从林地、草地转换成了湿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驱动因素可概括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压力和三峡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回归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街道界面连续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评述街道界面连续性相关研究,指出已有测度方法多采用主观评价或人工计算形式,难以在片区或城市层面开展系统、定量的评估分析。借鉴国外建筑贴线率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基于GIS的街道界面连续性测度方法——最大切面法。以济南市为例,开展路段和区域路网尺度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济南市街道界面连续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市中心向外围逐步下降的趋势,而新建地区街道界面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影响因素方面,街道界面连续性与建筑密度、容积率和路网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道路宽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机动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宜居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着想,主张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全球主要城市相继推出"街道设计导则",从微观尺度指引街道空间重构。城市建成区既有步行系统的改善需要对既有步行网络设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步行空间。鉴于此,本文从步行者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连续、安全、便捷、舒适"四个维度共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城市和街区尺度的步行系统,并以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为例进行了评价,为重新认识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现状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后步行系统改善的评价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深圳市街道公共空间活力,通过对年轻人开展问卷调查和街道调研,认为深圳街道存在慢行设施缺失、品质较差,慢行道与沿线建筑割裂,公共活动空间闲置、功能单一等活力不足问题,提出保障步行骑行独立路权,确保步行骑行连续性,两侧适当增添互动设施;鼓励开放建筑退界空间,打开阻隔在慢行道与建筑之间的绿化带、护栏或停车带,加强行人与建筑之间的渗透、交融,提升商业活力;沿街打造公共活动广场,点缀休憩、社交、娱乐、运动场景。  相似文献   

18.
践行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和整治,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现状街道更新实践存在绿色交通主导不明确、多专业协同程度低、一体化设计考虑不全面等问题。依托北京市平安大街(西城段)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总结和梳理街道更新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从交通调查、主动探测技术、健康街道和公众参与四个层面,建立多维度的街道更新评估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街道的特征与问题。提出街道更新的实施路径,包括绿色交通主导的街道更新技术路线制定、分步实施完整林荫街道、多专业协调设计、慢行空间品质一体化提升、设计和施工任务及流程梳理,将街道的服务重心由机动车转向人,进而塑造高品质的街道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和促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昆明市为例,介绍了《昆明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时针对本地情况进行的目标定位思考、体例比选和成果形式的定制。总结了《导则》编制的主要特色:对路权保障和品质提升提出较高标准;对接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挑战,提供解决办法;提出“导则+自评表+部门版”应用模式,方便部门管理。《导则》从条文的侧重点与成果形式的定制化两个方面最大化适应昆明市本地特征,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20.
活动主题:人性化街道来自全球的案例研究表明,减少低效小汽车使用的空间并不会加剧周围街道交通拥堵,相反,人性化街道的建立会创造出更宜居的环境。道路空间的重新划分不是想让开车人的生活变得困难,而是想改善所有人的交通选择权及城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