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华云 《桥梁建设》2006,(Z2):65-68
无缝线路作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需要轨下桥梁结构设计树立以人为本,满足高速列车旅客舒适性、轨道平顺性、安全性要求的设计理念。通过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孔跨布置设计与该桥无缝线路设计方案专题研究,表明在无缝线路轨道下合理的桥梁孔跨布置,能提供无缝线路较好的轨道受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子阳 《中外公路》2015,(1):194-197
液压自爬模施工技术已在高墩柱施工中广泛应用,但目前大部分的液压爬模均为轨道和架体分离式爬模(即爬模自爬升过程中架体和轨道分离开来,互为支撑相互爬升),而架轨一体式爬模将爬升过程中的支撑系统转换在预埋锚座上,使一体式爬模整体爬升,有效地简化了轨道和架体互爬的施工工艺,使爬模施工功效得以提高。通过马来西亚槟城二桥主桥主塔施工中采用的该型爬模为应用实例,对一体式爬模的结构组成、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施工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不同色彩的客车乘客座椅(以下简称座椅)会使旅客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心情,从而影响旅客的乘坐舒适性。因此,设计色彩和谐的座椅,是提高旅客乘坐舒适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传统竖井施工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力消耗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该掘进机可以实现开挖、出渣、支护同步作业,自动、高效施工。针对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的相关结构进行研究: 1)系统阐述沉井潜入式竖井掘进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基于受力特性和运动特性,分别对其工作装置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和运动学特性分析,构建其运动学分析简易模型; 3)采用有限元法对关键部件进行静强度分析,得到其对应的应力云图和变形量云图,验证关键部件在强度和刚度方面符合设计要求; 4)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其关键部件以及关键位置处进行运动学研究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位移和受力曲线图。结果表明: 该竖井掘进机结构设计、力学特性分析以及运动学分析合理,有限元法和虚拟样机技术运用可行。  相似文献   

5.
樊夏敏 《路基工程》2023,(2):120-123
依托某新建铁路邻近运营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对软土地区的桩板结构形式、变形计算、自动监测系统、现场低净空桩基设备进行研究;邻近运营高铁施工受接触网回流线及倾覆侵限等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低净空设备;对套管回转钻机、循环回旋钻机进行改造后可满足狭小空间的施工要求;套管回转下钻过程中,需在桩头灌注泥浆润滑;套管内取土工艺采用正循环钻机取土工效更高;为软土地区邻近运营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提供相关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叙述了后桥壳装焊生产线自动输送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功能及工艺流程程序控制原理。该系统用高架轨道悬挂输送小车的输送方式,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电气元件构成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工艺流程自动化,解决了复杂工艺流程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盾构自动导向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自动导向系统在盾构施工现阶段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应用概况对比,并结合典型实例对自动测量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引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的主要因素;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以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施工和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盾构近距离下穿地铁运营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凯  贺婷 《隧道建设》2008,28(4):483-488
广州市珠江新城区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土建二标盾构左右线2次成功下穿运营中的地铁一号线隧道,垂直距离最近处2.342m。介绍盾构下穿处地铁一号线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难点以及盾构施工引起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的机理,重点阐述在未对地铁一号线进行加固保护的情况下穿越施工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盾构设备的全面检修,掘进施工中对推力、压力、出碴量的精确控制,及时的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适时的监控量测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证了地铁一号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不同结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无砟板式轨道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路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空间数值模型,分析了时速350 km/h高速列车在运营时正梯形和倒梯形形式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两种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响应基本上一致;倒梯形过渡段的沉降量稍大于正梯形过渡段,而正梯形过渡段比倒梯形过渡段更有利于保持轨道的平顺性;路桥连接处(桥台后5 m范围内)是整个路桥过渡段的薄弱环节,应该单独考虑其设计、施工过程。综合考虑机车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建议将路桥过渡段轨面弯折角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境内外自行车专用路建设情况,分析了道路建设功能特点;同时结合自行车出行特点,分析了自行车专用路设计要点。通过分析认为,自行车专用路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道路建设的功能定位、设计标准、线形指标、接驳换乘、人性化设施及配套景观等6方面内容,以便为自行车出行提供“连续、便捷、舒适、快速”的通行空间。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姜明  唐铮铮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117-122,143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中国指路标志系统的特点,针对公路指路标志在交叉点和路段中的版面形式、设置位置、指示内容侧重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提炼出国外指路标志系统值得借鉴之处。从指路标志的识认性、系统性出发,建议国内指路标志系统设置作如下改进:进行地名分级、加强道路编号工作、完善指路标志图形化、明确标志形式适用性,确定交叉点、路段中指路标志设置的系统要求。希望能为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测量手段和方法较先进。通过GEDO CE轨检小车在铁路长大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中的应用,对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原理、方法、步骤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得出: 1)无砟道床达到设计功能的关键在于精调测量的过程控制; 2)静态精调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对10 m弦长的轨道高低和轨向的控制,这2项指标的变化率将直接影响列车的动态检核验收。  相似文献   

14.
南昌市一环路于2019年成环通车,是南昌市的第一条快速路环线。在分段建设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只限于对施工范围内的道路指路信息进行设计和建设,造成一环路成环后指路标志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还存在部分路段采用的指路标志等级与道路等级不符等问题。通过分析现状南昌市一环路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杂乱症结,探索既满足国标又符合南昌市交通发展需要的一环路交通指路标志系统优化方案,为南昌市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指路标志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会军  孔恒 《隧道建设》2015,35(1):67-71
管棚夯管法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诸如管棚施打和注浆时,所引起的噪音、振动、地层和既有结构的隆沉等不利影响。以浅埋暗挖法下穿既有运营车站施工为例,对管棚夯管法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夯管法施工应采取"间隔施打,先中间、后两侧,先下排、后上排"的顺序进行,并控制注浆参数,从而可有效控制管棚施工对地层、既有车站变形、轨道沉降的影响程度;2)管棚的夯打和注浆直接影响既有结构和轨道的隆沉;3)管棚施工过程中,地层产生微小沉降,而既有结构表现为整体隆起。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杨高南路市政道路改建的工程属性,研究跨线桥工程桩方案,以达到工程工期短、施工影响小以及工程投资合理的综合效益。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跨度桥梁范围的竖向荷载情况,以合理承载力确定不同类型桩基方案。正式施工前采取了不同类型桩基的试桩施工,采集了相关的施工控制数据,对选择方案的理论承载力等设计条件进行了验证。钢管桩方案确立后,为保障钢管桩桩基的施工质量,因地制宜采用了导向架的技术措施,提高了钢管桩的安装精度,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从综合研究方案到方案执行、施工完成,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确保了方案确立时的初衷和愿景。既可以把本案例中的钢管桩施工控制作为类似施工工况与工艺的参考,也可以将其作为设计、投资、施工等各方面比较成功的综合运用案例。  相似文献   

17.
蒋奎  肖琪蓉  江吉兵 《隧道建设》2009,29(5):543-547
为了满足客运专线铁路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广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应用,结合石太客运专线太行山特长隧道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的成功经验,对特长隧道无砟轨道物流组织、施工测量、底座混凝土、铺板、铺轨等关键技术以及施工造价做深入详细的剖析,使客运专线铁路特长隧道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标准化、规范化,为今后的客运专线长大隧道内无砟轨道的推广应用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跨座式单轨作为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农  雷慧锋  郭锴 《隧道建设》2015,35(7):623-628
为能给中等规模城市选择一种经济适用环保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通过分析我国的城市结构特征、轨道交通发展政策和现状,进而说明我国中等规模城市对轨道交通的需求具有中低运量系统需求大、对投资建设及运营经济性、环保性和运营效率安全要求高等特征,通过分析轮轨轻轨制式钢轮钢轨(高架B型车、C型车)、(跨座式)单轨、直线电机、胶轮导轨和中低速磁浮等系统对需求特征的适应性,并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对比,指出跨座式单轨应成为轻轨(中运量)系统的主导模式,最后对如何促进跨座式单轨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rail corrugation on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metro rail fastenings, obtained from extensive experiments conducted on site and from simulations of train–track dynamics. The results of tests conducted with a metro train operating on corrugated track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first. A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 of the metro train and a slab track was developed using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ling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rail corrugation on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rail fastenings. In the model, the metro train is modelled as a multi-rigid body system, and the slab track is modelled as a discrete elastic support system consisting of two Timoshenko beams for the rails, a 3D solid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for the slabs, periodic discrete viscoelastic elements for the rail fastenings that connect the rails to the slabs, and uniformly viscoelastic elements for the subgrade beneath the slabs. The proposed train–track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ail corrugation on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the metro track system and fastenings. An FE model for the rail fastenings was also developed an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tresses in the clips, some of which ruptur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rail corrug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s and dynamics simulations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fracture of the clips, and several remedies are suggested for mitigating strong vibrations and failure of metro rail fasten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