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是由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内燃机、喇叭和轮胎产生的. 1.车辆类型对交通噪声的影响 交通噪声的主要部分是汽车噪声,其主要声源为排气、进气、发动机和风扇,高速行驶时的轮胎滚动声.汽车的噪声随载重量增加而增加,声级和载重量几乎呈线性关系,汽车鸣喇叭时,电喇叭大约为90-95分贝,汽车喇叭为105-110分贝.轮胎噪声在一般情况下不显著,当车速在60公里/小时以上时,轮胎噪声则成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影响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道路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影响的评价模型,从道路交通噪声的客观实测量和噪声引起的居民主观反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将道路交通噪声级、主观烦恼度和噪声对居民睡眠、思考、语言的干扰程度作为评价因素,从而全面反映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实际影响程度,并通过实例对评价模型的运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影响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道路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影响的评价模型,从道路交通噪声的客观实测量和噪声引起的居民主观反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将道路交通噪声级、主观烦恼度和噪声对居民睡眠、思考、语言的干扰程度作为评价因素,从而全面反映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实际影响程度,并通过实例对评价模型的运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可用于计算道路路侧交通噪声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将实测的车辆速度、类型和到达时间等微观交通数据作为输入量,利用车辆行驶模型更新车辆各仿真时刻的运行状态,借助车辆噪声模型计算车辆单体对测点的贡献值,进而求解整个车流的噪声值.该模型不但可以全面反映交通噪声起伏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而且还可以预测和分析复杂交通条件下的噪声指标.通过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证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预测精度为-0.4±1.0 dBA.  相似文献   

5.
采用噪声与振动测试分析系统,进行城市主要道路交通噪声测试及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得知,平直路段道路两侧交通噪声的等效声压级在同一时段相差不大,道路噪声在1 600 Hz内达到峰值67.1 dB(A).交叉路口噪声在3 150 Hz达到峰值67.2dB(A),在2500~5 000 Hz范围内易出现阶段性峰值.同一路段中,上坡路段的噪声值普遍高于下坡路段噪声值.坡路上测点噪声值在1 250 Hz以下呈阶段式上升,在1 250 Hz出现峰值,即上坡路段噪声峰值为66.8 dB(A),下坡路段噪声峰值为59.5 dB(A),在2500~5 000 Hz范围内波动较大,易出现阶段性噪声峰值.在315 Hz以下,隧道入口处噪声值普遍高于隧道出口处.隧道入口处噪声在1 250 Hz达到峰值66.8 dB(A),隧道出口处噪声在1 000 Hz达到峰值71.1 dB(A).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中存在的同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级别特征值法的道路交通噪声综合评价模糊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的实证研究表明;吉林省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在时间维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综合污染级别特征值由1991年的3.83下降到2006年的2.03,但部分地区下降不明显甚至有所上升;在空间维上各地噪声污染的区域差异较大,其中地区问差异是区域问总体差异的主体.而在地区内部差异中,噪声污染严重地区是造成地区内部差异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探讨道路交通拥塞控制方法,以及为缓解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理论及模型依据,完善道路交通拥塞控制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道路交通拥塞演变过程(即道路交通拥塞的形成及消散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从自由流状态过渡到拥挤状态再到堵塞状态,逐渐消散到拥挤状态,最后达到畅通自由流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实地调查路段及交叉口交通流参数分析,得到道路交通拥塞演变过程中交通流量及车辆跟驰特性呈泊松分布,进而根据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理论,确定交通拥塞序参量,并基于最短行程时间和Dijkstra 算法中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建立道路交通拥塞自疏散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应用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塞,提高道路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系统属于交通管理设施,主要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提供特定区域内的交通情况和交通管理信息。对城市道路交通指引系统的评价需要全面反映设置了该指引系统后,出行者交通运行环境的改善。选择安全、通畅、无障碍化、交通环境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构建城市道路交通指引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各级指标进行打分,确定指标权重;借助模糊综合理论对珠海市金凤路区域指引系统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提出优化意见和措施。评价结果显示,金凤路区域指引系统属于Ⅳ级(差)水平,与实际情况相符,即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交通流理论、概率统计理论和噪声传播理论对高速公路交通噪声与交通流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的传播规律,提出了通过交通噪声测量检测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的试验方法和参数设置原则,并通过试验具体分析了交通噪声与交通流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和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选取能够反映交通事故数量及严重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确定其权重值,建立了一套由定量指标构成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针对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结合投影理论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道路网短期交通流预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介绍了用于短期交通流预测的两大类模型: 统计预测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其中各种模型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将历史平均模型、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非参数回归模型、径向基函数(RBF) 神经网络模型与贝叶斯组合神经网络模型, 应用于一个真实路网的短期流量预测, 比较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 组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误差最小, 可靠性最高, 是一种对短期交通流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出了硬地面、软地面、有限长公路、无限长公路几种条件下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指出了现有模式误差的来源, 以不同的地面性质和公路长度分别给出了更精确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旅游景区新建公路交通量的预测主要采用4阶段法,但该模型对隐性交通需求反应不敏感,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景区本身的环境容量限制,针对不足,文中通过对传统的交通生成预测模型进行改进,突显旅游特性,弥补对隐性交通需求的估计不充分,在交通分布预测阶段以景区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进行交通分布预测,并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东、西山连接线工程为例给出对旅游景区新建公路交通量的预测过程,并验证模型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应用动力学理论, 提出了用于道路交通事故模拟再现分析的车辆动力学三维模型, 并引用日本汽车研究所的16例车对车实车碰撞实验数据对该三维模拟模型的计算误差进行界定, 并与二维四轮模拟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定量比较, 针对实际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进行了模拟再现。实例证明车辆三维模型在计算车辆碰撞动力学问题时的总体平均相对误差值为6.65%, 虽然相对于车辆二维四轮模型其速度计算精度在总体水平上降低了1.43%, 但若考虑到其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态的包容性和形象化方面的优势, 计算精度的适度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梳理、专家访谈和试验场景构建等方法,分析了道路指定断面和区域路网宏观交通流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了局部断面交通流预测方法,包括传统机器学习、递归神经网络和混合模型,分析了卷积神经网络、图神经网络和融合多因素网络的特点,阐述了方法的原理、优势、局限性和应用场景,总结了现有场景交通数据集类别,从采样周期与采集方式角度归纳了国内外主流交通数据集。分析结果表明:递归神经网络可以有效获取交通数据的历史规律,但存在梯度爆炸、计算复杂度高、长时预测准确度不佳等问题;图神经网络针对路网拓扑连接关系引入了图结构,在考虑路网和交通流数据的时空相关性上具有明显优势;融合多因素网络充分考虑天气、道路、事故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了交通流预测的实时性和鲁棒性;由于交通数据采集困难、外部因素影响难以量化、机器学习方法可解释性差等原因,交通流预测方法的改进受到了限制;未来应从交通信息有效挖掘和图卷积方法完善两方面入手,拓宽图结构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考虑非常态交通场景,进一步揭示交通数据的内在规律,开发更准确、高效的交通流预测方法,推动交通流预测在工业界的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中国未来的交通安全形势做出科学预测, 分析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和主要影响因素, 建立了以机动车保有量、人口、公路里程、客货运输周转量和国家控制力度为参数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并对1991~2004年各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计算和未来年份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预测模型精度高, 平均预测误差为3.9%;得出2010年和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值分别为14万人和17万人, 死亡人数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出现时间约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供需协调发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在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系统构成的基础上, 采用范围法、目标法构建了两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引入供需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概念, 给出了判定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趋势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供需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采用AKIMA方法进行交通流量趋势预测.建模是利用现场调查得到的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建模.并根据AIC准则进行模型定阶,最后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ARIMA模型能够获得较好的中短期预测精度,因而可用于动态交通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研究了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聚类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对神经网络输入、输出指标属性值的量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的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最后,介绍了该模型在各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武隆县位处我西部重丘地带,道路交通情况复杂,重、特大事故发生率高,交通安全形势较为严重.其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当地交通执法、道路设计和管理缺陷、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