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芳 《中国水运》2005,(10):10-11
我国船舶移籍的现状 在国际海运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海外移籍是各国船舶所有人采取的一种重要经营手段.但是,目前在中国,特别是在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移籍船舶规模迅速扩大,已超过我国国际海运船舶的半数,比重已明显失衡.据统计,在境内登记注册的挂五星红旗的船舶共1 880艘、1 600万载重吨;而在国外登记注册、挂方便旗的船舶共550艘、2 015万载重吨,约占中国远洋船舶总吨位的55.74%.目前我国船舶海外移籍的主要特点是:移籍船舶船型较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船舶海外移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船舶海外移籍及其原因 在国际海运日益全球化、竞争化的今天,海外移籍是作为各国船舶所有人一种重要的经营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约有31%的船舶所有人完全营运开放登记的船队,有 60%的船舶所有人享受悬挂方便国旗的优惠。在中国,据交通部统计,经其批准的从事国际海运的船公司共有410家,总运输能力2430艘、3615万载重吨。其中在境内登记注册的挂中国五星红旗的共有 1880艘、1600万载重吨;在国外登记注册,挂方便旗的共有550艘、2015万载重吨,约占中国远洋总吨位的55.74%。近年来,这种挂方…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船舶登记制度上,一直实行严格登记制,这对保护我国造船业及航运业,提高船舶航行安全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随着方便旗船登记制度的出现,我国远洋运输船舶中开始出现移籍登记现象.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国际海运船队(不包括中国香港)总计1888艘、1680万载重吨,由中国船东控制的在境外登记注册的方便旗船队540艘,约2000万载重吨,中国籍船比例为总运力的46%".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中,所属船舶悬挂方便旗或外旗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一些新组建的货主船队几乎全挂"方便旗".目前我国船舶海外移籍的主要特点是:1.移籍船船型较大.移籍船舶平均吨位为3.66万t,而未移籍船舶仅为0.85万t.2.移籍船舶船龄较低,移籍船舶的平均船龄为12年,远低于未移籍船舶的19年.  相似文献   

5.
中资方便旗船舶(消防)刑事案件如何管辖,困扰着一部分办案民警。本人经过研究,提出以下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以使我们在中资方便旗船舶(消防)刑事管辖方面走出自己的路。一、方便旗的由来和现状 在实行开放登记的国家注册.取得该国国籍,并悬挂该国国旗的船舶.该种国旗称为方便旗。提供方便旗的国家有:利比里亚、巴拿马、塞浦路斯、索马里、马耳他、新加坡、摩洛哥、塞拉里昂、圣马力诺、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黎巴嫩等。目前,挂外国旗的中资船舶为2300万载重吨、约700艘,占中国国际海运船队总吨位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6.
全贤淑 《世界海运》1999,22(2):26-27
美国在现代国际海运是最早实行船舶移籍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方便旗船舶支配国之一。但是,美国对船舶海外移籍的却有着严格的管理与控制,本文着重介绍美国政府对本国籍船舶海外移籍的法律规定以及目前美国船舶海外移籍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过去二十年间,在塞浦路斯入藉登记的外籍船舶显著增加。1970年塞浦路斯籍商船总数为157.57万总吨。1990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1831.47万总吨。观察家们认为,虽然这种发展受到土耳其的影响,但是悬挂塞浦路斯旗对外国船东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最近已有28艘香港船舶入籍塞浦路斯。根据一项双边海运协议,将有120艘苏联船舶挂塞浦路斯旗(已有近一半船舶完成了转籍)。据此预测,塞浦路斯可能成为发展最快的方便旗国家。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表示,在类似于海湾战争的非常时期,美国政府如果不考虑外国的运  相似文献   

8.
由于船舶的登记手续简化,登记费用、吨税和检查费用低等优点,世界方便船籍国逐步增多,悬挂方便旗船越来越多.方便船籍国主要分布在各大洋中,其中中美洲4国,地中海4国,大西洋7国,太平洋、加勒比海、非洲各2国,印度洋、中东、南亚各1国.由于经济发展及市场经营的需要,中国悬挂方便旗船也迅速增多.截至1999年7月1日,世界方便旗船共14299艘,占世界船舶总数的36.82%,28851.5万总吨,占世界总船队保有量的57.38%.  相似文献   

9.
蒋惠园  陈芳 《世界海运》2004,27(4):31-32
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受到国际法的保护。船舶登记是当事人取得法律依据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也是海事机关对船舶所有权及其流转实施管理的手段。通过分析我国船舶登记制度的现状以及造成我国船舶移籍海外的原因,提出了缓解我国船舶移籍海外现象,吸引方便旗船回归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之前,中国的船舶需求量有多大?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日前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包括新增需求(海运量增长所致)租更新需求(老旧船淘汰所致)在内的船舶需求量为7300万载重吨。其中,2006年-2010年,国内新增船舶需求2000万载重吨、更新船舶需求1100万载重吨,平均每年需要船舶620万载重吨:2010-2015年,新增船舶需求3000万载重吨、更新船舶需求1200万载重吨,平均每年需要船舶840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2003年长江干线共有各类运输船舶6.8万余艘、1642万总吨,平均船龄14年,其中机动船舶4.6万余艘、1085万总吨;驳船2.2万余艘、558万总吨。机动货船平均载重吨为395t,驳船平均载重吨为357t。  相似文献   

12.
《广东造船》2009,(3):11-11
今年1—6月湛江新注册的船舶已经达到七万多载重吨,3000载重吨以上的船舶达到9艘,其中两艘万载重吨以上的船舶已被批准建造。预计今年新增运力将超过十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13.
梁绍维 《珠江水运》2012,(Z1):22-23
贵港,贵在有港。截止2012年1月31日,贵港拥有船舶共2605艘,载重吨达286.6万吨。其中1999吨级1015艘,占总数的39%;1000~1999吨级1413艘,占总数的54.2%;2000吨级以上159艘,占总数的6%。一个可喜的现象是,1000载重吨以下的船舶快速萎缩,而1000载重吨以上的船舶却快速增长,并往2000吨、3000吨、甚至更大吨位的船舶发展。贵港市目前有四家船厂,其中贵港市船厂因地处市中心,不适应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要求,已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期间航运业和造船业热点与难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我国航运业和造船业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业与造船业均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航运和造船大国,同时也是海员劳务输出大国,但与世界航运强国和造船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一)航运业方面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92万艘、21264.32万载重吨,其中远洋船舶2494艘、6703.86万载重吨,以载重吨位计分别比2006年底增长93%和75%。按1000总吨以上商船队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产品     
《中外船舶科技》2010,(1):40-42
订单充裕任务饱满仪征造船行业风景独好据统计,仪征造船业2009年交船183艘180.6万载重吨、总货值88.6亿元,其中万吨级船舶44艘120万载重吨、总货值57.9亿元,万吨级船舶载重吨和总货值占比分别为66.7%和65.3%。2009年新接订单106艘136.2万载重吨、总造价约45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丁力 《海运情报》2007,(11):27-27
超过1万载重吨的散货船的总艘数,1975年约为2800艘,2005年增加到2倍多的约5900艘。1980年代,2.5万~4万载重吨船大幅增长,占散货船队的比例保持在近4成。然而,2000年后超过4万载重吨的船舶显著增加,大型化的趋势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开创新中国的海运事业 旧中国的海上运输,几乎被帝国主义航商所垄断.仅上海一地,就有英、美、法、日等国开设的20多家轮船公司.抗战胜利后,我国共有海船150余艘,60余万载重吨,但其中适合远洋航行的船舶为数廖廖.  相似文献   

18.
世界船舶市场继1984年后又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年景。据英刊《The Motor Ship》1986年2月号报道,1985年世界各船厂共完工新船889艘、2411万载重吨(按2000载重吨以上的船舶计),与1984年相比,减少118艘、115万载重吨。  相似文献   

19.
《海运情报》2010,(8):40-40
中国船舶基金大量订造新船 去年在天津组成的中国船舶基金(30亿美元)至今年3月已向中国造船厂订造了以散货船为主的26艘船。今年初向南京金陵船厂订造了10艘超巴拿马型散货船、4艘大灵便型船、4艘5万载重吨重件船。计划最多订造20艘海岬型船(投资10亿美元以上)。已向青岛北海船舶重工订造4艘18万载重吨海岬型船,另附选择权。该基金还购入VLCC等旧船。  相似文献   

20.
数字     
《珠江水运》2012,(9):14-15
1550艘 一季度,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万吨以上干散货船共计155(1艘,共4553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净增50艘/266万载重吨,运力净增长6.2%。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建船舶继续成为推动沿海干散货船舶运力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