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7块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组合桥面板和2块钢板-普通混凝土空心组合桥面板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疲劳荷载作用下组合板中钢管的布置形式、疲劳荷载幅值、疲劳荷载上下限、疲劳加载次数及混凝土材料特性5个关键因素对空心组合桥面板疲劳破坏形态、疲劳刚度退化、疲劳动力响应及疲劳强度等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钢管布置形式的空心组合桥面板的疲劳破坏形态都是底部钢板发生疲劳断裂导致整体失效破坏;组合桥面板疲劳循坏加载次数主要由疲劳荷载幅值控制,与疲劳荷载上限关系不明显;钢板-普通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优于钢板-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组合桥面板疲劳破坏主要是由于底部钢板疲劳断裂破坏所致,在组合桥面板中未发现组合桥面板组合作用的明显疲劳破坏现象;组合桥面板疲劳寿命计算主要为底部钢板疲劳强度计算,可以采用基于疲劳荷载幅值方法所建立的钢结构疲劳寿命理论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驾驶员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根本理论原因,本文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形成过程及其机理。基于人因工程学角度,以疲劳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承担驾驶负荷的驾驶员身体系统,并把驾驶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把每一阶段所产生的疲劳严格区分为精神疲劳和体力疲劳。根据驾驶疲劳的程度,把驾驶员的疲劳状况分为了四类,建立了驾驶疲劳累积模型。根据对驾驶疲劳形成的系统分析,概括了现阶段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疲劳驾驶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府店路荷载调查资料,探讨了我国疲劳车辆模型的建立方法。将疲劳车辆加载于常用跨径简支梁桥上,分析比较了各疲劳车辆的疲劳损伤。通过定义疲劳损伤率,评估了各疲劳车辆的等效精度。在我国疲劳设计车辆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建立疲劳车辆的方法对我国公路桥梁的疲劳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巍 《驾驶园》2011,(3):68-68
消除或减少驾驶疲劳既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又可以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造成疲劳因素驾驶员自身状况: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疲劳,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疲劳,新手比老驾驶员更易疲劳,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5.
驾驶疲劳识别系统主要依据驾驶员眼部信号、驾驶行为、生理信号等来判断疲劳状态。文章通过BP神经网络与疲劳驾驶相结合,对疲劳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疲劳驾驶实时识别系统,从而提高疲劳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寿命预测可应用于各行业,疲劳寿命预测精度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材料疲劳卡片,疲劳卡片反映了载荷水平与疲劳寿命的关系。通过设计合理的材料试样的疲劳试验,结合试验与有限元计算,计算不同损伤参量创建应用于疲劳寿命分析的材料疲劳卡片,同时对疲劳卡片的仿真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名义应力法构建的疲劳卡片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结合材料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构建的多应力比S-N疲劳卡片,可用于其他适用于应力疲劳分析的零部件疲劳寿命分析,为提高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精度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为零件的前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可在不同领域进行推广并开展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目前常用的通过建立初始力学响应与疲劳寿命之间关系,分析混合料疲劳性能,预测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方法的缺陷,运用耗散能理论,对疲劳能耗及疲劳方程进行了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及线性关系,可得到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及疲劳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属于多疲劳失效模式下的结构体系疲劳问题,为研究其结构体系的疲劳失效模式和疲劳抗力,以典型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主导疲劳失效模式的结构体系疲劳抗力评估方法。由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重要疲劳失效模式入手,设计3组共8个足尺节段模型,通过疲劳试验研究确定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和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的重要疲劳失效模式及其实际疲劳抗力;基于所提出的结构体系疲劳抗力评估方法,探讨引入镦边纵肋和双面焊等新型构造细节条件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体系的疲劳抗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主导疲劳失效模式为疲劳裂纹萌生于焊根并沿顶板厚度方向扩展,而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主导疲劳失效模式为疲劳裂纹萌生于端部焊趾并沿纵肋腹板扩展;初始制造缺陷会显著降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重要疲劳失效模式的疲劳抗力并导致疲劳失效模式迁移;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结构体系而言,引入新型镦边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无法提高结构体系的疲劳抗力;而引入纵肋与顶板新型双面焊细节,可使结构体系的主导疲劳失效模式迁移至顶板焊趾或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结构体系的疲劳抗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疲劳损伤是沥青路面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设计方法中都建立了相应的疲劳设计模型。为研究全寿命周期内沥青路面的疲劳演化行为,基于RIOHTrack足尺环道开展了6 000万次加载试验,获得了19种不同结构形式的疲劳损伤状态,研究提出了沥青路面的双向疲劳损伤模式,即: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同时产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疲劳损伤。其中:自上而下的疲劳损伤是由压剪荷载造成的,根据路面结构形式的不同,一般表现为T-D横向疲劳裂缝与车辙变形的对偶式损伤;自下而上的疲劳损伤是由整体性材料结构层的层底弯拉荷载引起的,是一种传统的疲劳损伤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单一某个结构层的弯拉疲劳破坏并不会导致整体结构的破坏,即某一结构层的疲劳寿命并不等于整体结构的疲劳寿命。针对自下而上的疲劳损伤模式,提出疲劳寿命逐层累积的分析方法,以完善沥青路面弯拉疲劳寿命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疲劳驾驶是影响安全行车的原因之一。本文就疲劳的特性,疲劳驾车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产生驾驶疲劳的原因以及预防疲劳的措施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部分轻型载货车平头驾驶室采用扭杆式翻转机构,该装置要求其锁紧机构必须安全可靠。以某轻型载货车的驾驶室锁紧机构为例,阐述了轻型载货车驾驶室锁紧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中型载货车在35km/h~40km/h车速附近出现的驾驶室异常共振问题,进行了道路试验,采集驾驶室内与驾驶室悬置周边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驾驶员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载货车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驾驶室振动异常,乘坐舒适性能很差;通过悬架、驾驶室悬置传递函数的计算与分析,发现驾驶室后左悬置对车桥传递至驾驶室的低频振动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是驾驶室内产生异常共振的主要原因。更换驾驶室后左悬置后,该车速段内的异常共振问题已消除。  相似文献   

13.
载货汽车驾驶室乘坐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碧磊  秦民  李幼德  程超  王新宇 《汽车工程》2006,28(12):1057-1061
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在路面随机输入下驾驶室底板的振动响应;利用Nastran软件对车身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抽取,建立了刚弹耦合模型;对多刚体模型、刚弹耦合振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驾驶室悬置的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为影响因素,通过虚拟DOE正交试验分析,显著改善了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吴江  王进  王香廷  谭继锦 《客车技术》2014,(1):45-48,44
针对某型货车驾驶室,建立了该驾驶室白车身静刚度测试系统。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方案合理有效,试验数据重复性和对称性好。通过测试分析该驾驶室扭转和弯曲刚度,得以了驾驶室扭转和弯曲工况下各测点的变形情况和静刚度特征,为该驾驶室的研发建立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建立驾驶室翻转过程的数学模型,得出最佳的扭杆安装预扭角度,并进行了轻便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翻转机构的轻便性大大改善,为翻转机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设计和实现了对多类汽车驾驶室电路系统进行故障检测的控制和数据处理平台。针对驾驶室电路系统的不同性质的被检对象,分别实现了对模拟量、数字量信号采集与输入及相关信号处理,以及对驾驶室仪表传感器信号的模拟。建立了驾驶室电路系统和检测结果查询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对检测结果的实时显示,而且可以进行对检测结果历史数据的本机查询,并通过Intranet进行远程的检测结果查询。经过在驾驶室生产线上的试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有限元法,采用Nastran软件,对某商用车驾驶室系统进行了CAE模态,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驾驶室前四阶模态有效避开了发动机怠速频率,而弯曲和扭转刚度满足设计目标,同时,驾驶室四工况下最大塑性应变达成设计目标,综合评估该商用车驾驶室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吴碧磊  秦民  李幼德  程超  梁天也 《汽车工程》2007,29(12):1051-1054
针对某重型载货汽车驾驶室底板发生开裂破坏的现象,建立了包含驾驶室柔性体的刚弹耦合动力学模型。由实测信号作为输入计算得到柔性体的应变-时间历程,进行驾驶室底板的疲劳寿命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软件集成,以载荷幅值和材料特性为变量,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疲劳寿命的敏感度分析,找到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改进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的平顺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现代虚拟样机技术进行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整车系统的参数化振动模型,结合实际参数对典型货车进行了随机振动分析,以驾驶室座椅处加速度均方根值为评价对象对原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和底盘主悬架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和改进设计,解决了原车隔振效果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EQ1060载货汽车驾驶室结构强度问题的研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Q1060载货汽车行驶约1万km时,在驾驶室门框4角及地板前部出现早期开裂现象,文中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驾驶室及相关件进行了静态及模态分析,找出了结构发生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驾驶室X向剪切刚度、降低驾驶室后悬置支承橡胶块刚度、驾驶室后支承方式由畸跨式支承改为随动式支承等改进方法。结果表明,上述措施较成功地解决了该车驾驶室早期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