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篇
综合类   1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综述了钢轨打磨技术国内外起源以及发展现状,对现阶段钢轨打磨技术的分类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曲线和直线钢轨的打磨策略制定原则;对钢轨廓形设计的主要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研究了打磨作业中打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钢轨打磨应根据打磨前实际钢轨使用状态,在满足目标廓形、保证打磨深度和消除病害的前提下,使打磨切削量最小;最后对今后钢轨打磨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贵广(贵阳—广州)高速铁路某型动车组服役过程中出现严重车体异常晃动的问题,通过对晃车区段线路钢轨廓形、车轮踏面的几何尺寸进行测量,结合晃车时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的测试结果,研究晃车原因,提出整治措施,并对整治效果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车轮踏面磨耗位置异常,导致轮轨匹配等效锥度和接触角差偏低,激发了车体的下心滚摆模态,引起动车组发生一次蛇行,车体出现异常晃动;车轮踏面镟修、更换车轮踏面研磨子后,车轮踏面磨耗区域趋于正常,轮对接触角差未出现正负交替现象,轮对踏面对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横向平稳性及舒适度得到极大改善,较好地解决了该型动车组车体异常晃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广深线部分大半径曲线区段和直线区段,钢轨内侧存在明显的侧磨,且动车组水平加速度频繁超限。通过对钢轨侧磨区段发生异常晃动车体的前后端、左右侧加速度进行测试,结合侧磨区段钢轨廓形的测量结果,可以判断出在该型动车组频繁水平加速度超限区段存在不良轮轨接触关系。采用SIMPACK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该型动车组单轮对、转向架、整车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自由轮对仿真模型和弹性定位、完全刚性定位转向架仿真模型采用广深线打磨前后实测钢轨踏面时蛇行频率与车体固有频率的仿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当动车组以160 km/h左右速度运行在打磨前实测廓形区段时,转向架蛇行频率与车体横向固有频率相同,造成车体平稳性和舒适性严重恶化;钢轨廓形打磨以后,改善了轮轨匹配关系,车载仪超限数量、添乘仪报警个数、轨检指标较打磨前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沥青路面结构多指标设计时湿度参数选取及沥青路面气候分区时的需要,以辽宁省为例,用60个气象站14年降水资料,以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将降水量与经度等要素进行线性回归计算趋势面方程并计算采样点降水量残差值,通过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简称"OK法")等3种经典空间插值方法对降水要素进行空间插值方法研究并进行交叉验证估值精度评价和统计量分析及以年降水量为例的插值结果空间分布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种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具有一致性,在精度上看OK法的精度最高。选取OK法求取辽宁省降水量要素值完全能够满足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使沥青路面结构更好适应本区域气候特点,达到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和保持路用性能的目的,对辽宁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形式、损坏原因和影响辽宁省干线公路路用性能的主要气候因素详细分析。分别采用累年极端最高气温、累年极端最低气温和累年极端年降水量作为分区指标,基于聚类分析法通过3个分区指标值将辽宁沥青路面气候划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水稳区(Ⅰ区)、低温抗裂区(Ⅱ区)、高温稳定和低温抗裂区(Ⅲ区)、高温稳定性区(Ⅳ区)、高温稳定和水稳区(Ⅴ区)。并结合区域行政界限在Arc GIS平台绘制辽宁省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得到各区域指标数值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