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7篇
综合类   26篇
水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径的增长,结构刚度越来越小,尤其是在悬臂施工阶段结构较柔,由风荷载引起的桥梁驰振稳定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进行驰振可靠性评价。本文以北山大桥为例,首先通过风洞试验来定性识别驰振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基于现有结构可靠性理论,以桥梁驰振临界风速为结构抗力变量,以桥址处随机风速为荷载变量,建立极限状态方程,通过极限状态方程建立起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驰振的可靠性分析模型。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确定桥梁驰振稳定失效概率的可靠度计算方法。最后,运用本文所确定的评价方法对北山大桥进行了驰振失效概率计算。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钢-混组合桥塔自锚式悬索桥的静力特性,根据挠度理论,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空间分析,对模型中主缆矢跨比、主缆抗拉刚度、加劲梁的横竖向抗弯刚度以及主塔纵向抗弯刚度参数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参数值的递增,结构位移在减小,而主缆的水平拉力和加劲梁的弯矩却呈现不同变化趋势,自锚式悬索桥的整体静力特性对主缆矢跨比、主缆的抗拉刚度以及加劲梁的竖向抗弯刚度的变化很敏感,而基本不受加劲梁的轴向刚度和主塔纵向刚度的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针对实桥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运用反应谱法在模型中输入动力特性值运行分析,得出桥梁基本自振频率为6.214Hz,基本周期为1.011s,以及结构的部分自振频率及振型,并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进行了桥梁墩身部分的抗震计算,为桥梁在抗震安全性方面的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建立科学系统的权重赋值法,是弥补就地热再生技术后评估空白的关键步骤。在确定指标间权重值的大小的同时,为以后的综合性评价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建立在传统层次分析法上的变权—指数型区间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权重值。在进行就地热再生技术后评估时,沥青路面质量(平整度、路面破损率、横向力系数、构造深度、渗水系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其他指标也绝不能忽视。变权—指数型区间层次分析赋权法在就地热再生技术后评估中有一般性和通用性,能够直接应用到就地热再生技术后评估中去。  相似文献   
45.
为了提高桥梁检测中对于桥梁健康状况评定的准确性,为桥梁的加固设计与长期健康监控提供依据。本文建立了用于修正桥梁有限元模型参数的BP神经网络程序,该BP神经网络程序利用了MATLAB软件实现,通过使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原始模型并将计算所得到的不同修正参数组合下的挠度计算值作为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对修正参数的实际值进行预测。由实测挠度值、修正前计算挠度值与修正后计算挠度值对比分析的结果可知,修改后的桥梁有限元模型挠度计算值介于实测值与修正前桥梁有限元模型计算值之间,修正后的相对差值大多小于10%,是原来相对差值的一半左右。BP神经网络对于修正参数的预测准确度高,桥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得到了提高。本文使用的桥梁有限元修正方法简单可靠,计算效率高,易于在工程实践中实现,为桥梁有限元模型的修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为分析钢桁梁桥在顶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利用桥梁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以葫芦岛站扩能改造工程新建站台天桥为原型,分别建立无导梁和无导梁钢桁梁顶推施工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有导梁顶推施工过程的最大应力为无导梁顶推施工过程最大应力的0.42,最大挠度为无导梁顶推施工过程最大挠度的0.41。结论:对于大跨径桥梁,前导梁的设置更有利于控制顶推施工过程的应力和挠度指标,使其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小跨径,无导梁施工过程的应力和挠度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数值仍较大,若设置前导梁,则可以大大减小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和挠度,从而减小成桥挠度,更有利于桥梁的使用。  相似文献   
47.
于玲  荚丝雨  孙宝芸 《中外公路》2019,39(1):287-291
为了分析导致不同车道被占用时的道路实际通行能力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人为查数法,统计交通事故发生后每一信号周期内通过事故断面的车辆类型与数量,计算出实际通行能力的具体数值。对交通量、上下游交叉口、下游路口转向比例、支路对于封闭不同车道时的道路实际通行能力是否存在不同影响进行逐一分析,并进行VISSIM仿真验证。最终发现封闭一、二车道时的实际通行能力要好于封闭二、三车道时的实际通行能力的原因是因为支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