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28篇 |
综合类 | 22篇 |
水路运输 | 41篇 |
铁路运输 | 28篇 |
综合运输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提及“安乃达”,行业里的人都会用“稳扎稳打”四个字来形容这家企业。上海安乃达驱动技术有限公司是专门一家从事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车,工业控制和高档家电领域,尤其是无刷直流电机和控制电机。该公司同时还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电机及控制系统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降低主动悬架作动器输出力并优化控制系统鲁棒性,建立车辆7自由度整车模型,采用Takagi-Sugeno(T-S)模糊建模技术,设计主动悬架外环H_∞控制器,从而根据路面输入调节主动悬架性能,提升作动器能效。通过构建一个包括控制器稳定性分析、悬架运动空间及力的限值问题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组,将控制器的优化问题转换为此线性不等式组的求解问题,并结合并行分配补偿控制技术,得到此控制器状态反馈系数。针对系统不确定性参数,内环采用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提升控制力的跟踪性能。通过对不同路面轮廓激励工况、交叉轴双轮激励工况以及控制力跟踪性能进行仿真试验,分析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性能评价指标,并对其作动器输出力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激励下,基于T-S模糊模型的H_∞控制主动悬架相比被动悬架,各车轮处加速度均方根值可降低80%以上,与最优控制相比可降低47%以上;而在大激励时,虽然其加速度均方根值有所上升,但其悬架动挠度峰值较被动悬架有所下降;通过路面交叉轴激励对比可以看出,针对整车平顺性参数,该方法可在路面小激励时较被动悬架降低质心、俯仰以及侧倾加速度均方根值达55%、83%以及90%以上;与反演作动器输出力及最优控制作动器输出力对比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主动悬架控制力峰值20%以上,并提升控制力的跟踪性能;基于T-S模糊模型的H_∞控制可以在保证车辆悬架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3.
对现有的钢管砼中核心砼的本构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不同直径试件的轴压试验,分析了直径大小对模型的影响,得到了适合于大直径钢管砼的核心砼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追求彻底的人车一体化,PM(Personal Mobility)采用与生命体类似的构成。车厢与底盘下部相分离的结构使汽车能够在上下车以及行驶时的不同情况下变换成最适宜的形状。此外.在车门的前端、触角、侧面显示屏、后部显示屏以及后轮部郁装备有“发光体”.“发光体”颜色发生变化时就表明汽车的状态发生变化。行驶时,PM可以提供给人们高速、市区行驶、 相似文献
16.
岁末年初,不仅仅是整车盘点的时间,也是配件商家们回顾和展望来年的时间,与往年一样,经过最后一个月的资金“回笼”,12月份上海汽配市场销售景气指数不仅扭转了11月的下降趋势,达到13l5.20点,比11月份高出283点,还上升到历史最高点。 相似文献
17.
18.
19.
针对智能车辆纵向运动时的交通道路适应性问题,考虑路面附着系数和前车运动速度等因素,研究了智能车辆纵向运动决策与控制方法。论文研究了基于车头时距的纵向运动决策方法并建立不同驾驶行为的目标车速模型,运用变论域模糊推理算法设计了目标加速度模型。基于纵向动力学模型,运用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算法建立了驱动控制器和制动控制器。对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系数路面的行驶工况进行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附着系数路面和前车变速行驶条件下,智能车辆能实时、合理地决策目标车速、目标加速度,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跟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