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85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为了研究运营期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局部渗流对周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依托深圳前海湾大直径盾构隧道项目,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大直径盾构隧道局部渗流的二维实体模型,分别对不同位置的接头渗水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渗水位置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渗水位置越靠近隧道顶部地表,不均匀沉降越明显且最大沉降量越大。因此,渗水位置越靠近隧道顶部时,长期固结沉降导致的周边建筑物倾斜程度越大,越不利于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倾斜程度作为建筑物破坏等级的评判标准,通过局部渗流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计算出不同位置处的建筑物的倾斜程度,基于经验判断法,给出建筑物与隧道中心之间最小安全距离的保守估计值。  相似文献   
72.
军用水陆两栖汽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珂  王伟  赵丰 《专用汽车》2004,(2):15-16
阐述了世界军用水陆两栖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性能特点,介绍了研制发展水陆两栖汽车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了军用水陆两栖汽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3.
为解决传统地质素描技术在隧道中施作效率低、数据不连续且原始数据难以再现的问题,采用基于kinect传感器和kintinuous算法的隧道岩体三维重建方法,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确定三维重建过程中光源、TSDF立方体等主要参数指标,将模型试验重建误差控制在1.9%~2.5%,并将该参数指标应用于现场试验,重建出良好的隧道三维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建模型的全局鲁棒性和细节还原方面较好,具有可视化程度高、数据连续性强、操作简易等优点,有效改善了传统地质素描对裂缝、结构面等数据记录不够准确和不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为了更加安全经济地进行土岩复合地层中基坑工程设计,针对上土下岩复合地层中吊脚桩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采用二维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土岩复合地层条件下吊脚桩支护基坑开挖模型,分别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吊脚桩支护结构内力、变形的发展过程,以及土岩弹性模量比RE、吊脚桩嵌岩深度t、岩肩宽度b与桩体受力、变形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1)随着基坑开挖深度逐渐增大,桩身侧移增大且桩身最大侧移发生位置逐渐下移,最大下移幅度为土层厚度的17.5%; 2)当基坑开挖至土岩交界面时,吊脚桩桩身内力达到最大值,下部岩层的开挖使得桩身最大负弯矩减小27.5%; 3)当岩层弹性模量介于600 MPa和4 800 MPa之间时,最优设计嵌岩深度为1.5 m,最优设计岩肩宽度为1.5~2.0 m。  相似文献   
75.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平导隧道TBM在掘进过程中遭遇断层破碎带地层,发生3次较严重的卡机事故。为降低施工风险,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采用调研、工程对比与专家论证的方法,分析刀盘被卡的原因,研究护盾延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定护盾延伸方案,即将护盾与刀盘的间距由原来的360 mm缩减为50 mm。实践表明: 护盾延伸改造效果明显,在Ⅳ、Ⅴ级围岩实际占比达到67%的情况下,继续掘进近1 500 m,未再发生卡机事故,大大提高了TBM的掘进效率。  相似文献   
76.
采用管幕-箱涵法施工的超浅埋连接通道跨越运营地铁时,施工前对场地的土堆清理及基坑开挖工作已使地铁隧道产生较大变形,为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对后续管幕、箱涵的施工进行严格控制。利用解析计算的方法,根据箱涵相对原状土等效重力大小的不同,建立2种力学模型,分别按照弹性地基梁和普通梁2种模型对管幕的受力进行研究; 推导出2种计算模型下的力学公式,分析在箱涵顶进的过程中,箱涵下方管幕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管幕下方地铁隧道的受力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随着多条隧道洞口近接的公路隧道群数量不断增多,隧道洞口间污染物集聚及交叉影响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研究中参数范围较小,尚缺乏隧道污染物窜流机制的系统分析。采用CFD模拟结合比尺模型试验研究了公路隧道群洞口污染物扩散过程,分析了20~320 m间距下隧道洞口的污染物扩散流场特征和窜流比变化规律,结合上游射流、下游抽吸影响范围,构建了污染物窜流模型,并得到了可用于工程计算的窜流比经验公式。结果表明:(1)隧道污染物扩散受到上游隧道洞口射流发展和下游隧道抽吸的共同作用。上游隧道污染物扩散符合三维壁面射流理论,开口段各断面的风速、污染物浓度扩展范围及衰减率相近,在分布上满足相似性。下游汇流段长度较短,抽吸未改变上游射流形态。(2)隧道污染物窜流受结构参数L/D(隧道洞口间距/隧道水力直径)和运营参数vup/vdown(上下游风速比)的共同影响,两者对窜流的作用相互独立。随L/D增大,窜流比φs与窜流浓度比φc同步减小;随vup/vdown的增大,φs先保持不变后逐步减小,而φc则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且该规律并不受隧道断面形式影响。(3)研究构建的窜流比经验公式,与已有研究吻合良好,且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78.
通风特性是影响城市隧道内外环境的关键,为深入研究带出口匝道城市隧道风量及风量分配的变化规律,获得隧道总风量及分流比的高效控制策略,基于相似理论,设计并搭建总长为38 m的1/20带匝道隧道通风比尺模型,研制可实现8台模型风机联动的变频控制系统、16个断面的速度及压力数据的实时测量与自动采集系统(该系统在风速u ≥ 2.5 m·s-1时,比尺模型同步满足阻力、惯性力和压力相似准则),进行各通风段射流升压力变化对隧道内风量及风量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隧道主线通风段与匝道通风段风量存在联动耦合效应,当调节某通风段射流升压力时,该通风段及与之串联的通风段风量均随着射流升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与之并联的通风段,风量随射流升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总风量和分流比分别是影响城市隧道内、外环境的关键因素,调节分流前主线段射流升压力不改变分流比,但对控制隧道总风量变化最为高效,单位射流升压力作用下的总风量变化幅度达1.43%·(N·m-2-1;调节分流后主线段或匝道段射流升压力对隧道总风量的影响有限,但能有效控制分流比,单位射流升压力作用下的分流比增幅分别为(-4.43,4.16)%·(N·m-2-1;利用分流前主线段的射流风机控制隧道内环境,利用分流后主线段或匝道段的射流风机控制隧道外环境,是最为高效的通风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9.
为解决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浅覆土段隧道衬砌上浮与地表隆起问题,以上海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对该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将引起隧道上浮的上浮力作用分解为基于浆液时变性的静态上浮力和由注浆压力产生的动态上浮力;分别定义上浮力分布段及浆液凝固段的等效地层弹簧刚度系数,基于Winkler地基梁理论建立衬砌上浮模型;由衬砌上浮位移量计算开挖面上部土体的挤压宽度,土体经挤压隆起引起地层“反向损失”,继而求解隧道轴线上方地表横断面隆起曲线及沿隧道长度方向地表位移曲线。结果表明: 1)模型计算所得地表横断面的隆起曲线呈正态分布,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2)沿隧道长度方向地表位移计算值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地表最大上浮位移,且在地表上浮位移隆起量减少前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3)地表隆起位移只在盾尾离开后一段时间内存在,其值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0。  相似文献   
80.
粘性液压联轴节特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新型速度感应式限滑差速装置——粘性液压联轴节Visco-Lok,该装置存速度感应式限滑差速器基础上,在高转速差时通过加装剪切泵增大了限滑扭矩,提高了该工况下的牵引性,较好地实现了不同转速差下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制动稳定性和牵引通过性的综合要求,并通过实车试验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