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3篇
公路运输   90篇
综合类   54篇
水路运输   42篇
铁路运输   39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冯忠居  代玉婷  李军  潘放  成圆梦  隆云国 《公路》2021,66(10):44-51
为探明管桩处理对软基中高填方圆管涵受力特性和填土沉降变形的影响,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管桩桩距为1.5、2.0、2.5m和无管桩时的土压力、涵顶垂直土压力集中系数Ks、沉降变形以及涵洞结构应力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关工程技术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力、Ks值与管桩桩距呈负相关,土层内外沉降差绝对值与管桩桩距呈正相关,管桩桩距大于2.0m后,管桩处理对涵洞受力和填土沉降变形的影响越来越小;当管桩桩距为1.5m~2.5m时,对应的等沉面高度变化范围为5.7m~6.1m,并且随着桩距的增大,等沉面高度逐渐降低,当管桩桩距为2.0m以上时等沉面高度变化不大,最终保持在5.7m左右;涵管顶上缘受压应力作用,涵管顶下缘受拉应力作用,当管桩桩距不到2.0m时涵管顶混凝土抗拉强度将无法保证安全;在地基承载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管桩桩距以2.0m~2.5m为宜,对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基于芝川河特大桥的桩基原位试验, 对粉质砂土地区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进行了分析, 并将实测成果与现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和中长桩或短桩的承载力性状具有明显差异; 粉质砂土处于地面以下的不同部位, 其侧阻力有较大差异; 规范公式计算承载力结果明显小于原位试验结果, 相差超过50%。研究结果表明, 相同土质处于地面以下不同部位对桩产生的极限摩阻力不同, 规范公式不适于评价大直径超长桩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63.
采用线性电势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不同浓度硫酸铈的硫酸溶液中铅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溶液中铈离子的添加,抑制了铅电极上氧化膜中Pb(Ⅱ)的生成,提高了氧化膜的导电性,并且提高了电极析氧的过电位,抑制了氧气的析出,同时也抑制了铅电极的腐蚀,提高了电极的耐腐蚀性能,改善了PbSO4/PbO2转化反应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64.
广州市对“三无”船舶的多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三无”船舶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三无”船舶的存在,对广州市行政区水域范围内渔业资源、水上治安、水上交通安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三无”船舶的易聚集性和流动性,给社会稳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必须加强治理。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行治理“三无”船舶的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三无”船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发生的高速船舶航行安全事故大多与瞭望过失有关,论文以高速船的正规瞭望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高速船瞭望的含义与重要性,概述了高速船瞭望与其他船舶瞭望的区别,并重点阐述了高速船应如何保持正规瞭望.  相似文献   
66.
目前我国内河机动船发展较快,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对内河机动船的大气污染防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强化船员环保意识、推进新能源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7.
采用线性电位扫描法、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交流阻抗法和动电位阻抗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铕的硫酸溶液中铅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电化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将铅电极在添加Eu3+的硫酸溶液中测定的铅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电化学特性同铕与铅形成的铕-铅合金在相同浓度的硫酸溶液中的得到的铕-铅合金电极/硫酸溶液的界面具有相同的影响规律和特性。在硫酸溶液中添加铕离子后,铅氧化反应电位正移;铕离子的存在提高了电极的析氢反应过电位,抑制了铅电极上氧化膜中高电阻的Pb(Ⅱ)的生成,提高了氧化膜的导电性;同时也降低了铅电极的腐蚀速率,改善了PbSO4/Pb转化反应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68.
研究目的:我国高铁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高铁建设自身存在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收益率较低的问题。如何对高铁站区周边土地进行有效开发,进而获得收益反哺高铁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系统分析高铁站区对土地价值的影响路径以及开发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探讨合作机制的构建模式,以期为我国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价值呈现是站区的节点、场所和媒介这三种价值相互融合趋向最大化的过程;(2)交通与土地发展的功能匹配以及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是影响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关键因素;(3)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是不同参与主体不断协作从而实现各自利益诉求契合的过程,需要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共同支持以促进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9.
依托攀枝花阳光隧道,进行隧道开挖方案分析,并基于破除抗滑桩过程中围岩-结构受力特征,提出进洞转换体系设计方案。建立隧道开挖全过程精细计算模型,探讨不同工法对应的围岩、隧道及建筑物变形响应特征,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及工期等多项指标进行方案优选研究,并进行现场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在“扶壁式挡墙+抗滑桩”组合结构转换体系作用下围岩-结构位移得到有效控制且能满足整体稳定;预留核心土法施工较CRD法施工产生的力学扰动更明显,最大相差约40%,但两种工法开挖引起的地层、转换结构及建筑物位移均满足要求;隧道破除抗滑桩开挖阶段地层主要发生竖向位移,转换体系在紧贴截桩位置响应最明显,既有建筑向隧道侧发生微倾;原施工方案CRD法力学扰动小,但工程费用高、技术难度大、工序复杂、工期长,综合比选后采用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施工。现场实测表明,所选方案具有合理性,依托工程取得了较理想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不同层理面倾角的炭质千枚岩对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依托汶马高速卓克基隧道,对现场采集的炭质千枚岩试件进行了轴向压缩试验,并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了单轴压缩试验的数值模型,对层状地层基质岩体和层理面的各项力学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合千枚岩试件的轴向压缩试验结果,对地震模拟计算需要的层状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