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6篇
公路运输   62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36篇
铁路运输   90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浅析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带设置功能与宽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横断面中央分隔带的主要功能为分隔交通、绿化,安设交通标志、公用设施等,此外还可在路段设置港湾停车站、紧急停车带,在交叉口为增设车道提供场地以及保留远期路面展宽的可能。浅析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带设置功能与宽度,并提出中央分隔带建议最小值。  相似文献   
102.
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构建了高铁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4个指标即素质水平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合理调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FAH)计算指标权重,获取专家组对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隶属度;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ER(evidential-reasoning)算法的评价模型,以高铁列车调度员应对"道岔失去表示"为例,说明了 ER算法模型的评价过程;对比分析了 ER算法模型与AHP模型对高铁列车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在处理评估信息模糊性和不确定问题时,相较于AHP模型,ER算法模型评价结果的可靠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3.
谈市郊铁路发展及其运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组团式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谈市郊铁路在大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市郊铁路特点及其客流分析,从运输组织、票务服务、一体化换乘等角度探讨市郊铁路的运营策略,为市郊铁路的规划及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随着高速公路从城区不断向山区延伸,高速公路桥隧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相应的隧道机电工程建设成本大大增加,而隧道供配电系统在隧道机电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重点研究如何建立系统可靠性的评价体系,并有效结合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指标,评价不同长度隧道的供配电系统方案以及对节能设备进行节能效果试验。研究成果可作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5.
哈尔滨铁路局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了货运价格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J2EE企业级应用框架设计,实现了议价项目申请、审核、发布等全流程的信息化,达到了规范议价流程与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天津市快速环路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天津市快速环路的总体设计,并提出了新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7.
张琦 《中国电动车》2014,(6):101-102
本文以某煤矿区的水土流失现状为例,对其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柱锤冲扩桩法是在强夯法和挤密桩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加速地基压缩固结处理方法,该方法具有夯击能高、成桩速度快、工程造价较低、处理效果显著等特点。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柱锤冲扩桩加固机理。  相似文献   
109.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行模拟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速列车运行模拟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由于列车运行过程带有大量不确定因素。而由牵引计算得到的数学模型难以满足系统的要求。本文利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原理研究列车运行过程。证明所设计系统满足列车运行非线性特点,同时指出模拟系统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0.
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指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质内涵,进而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高校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