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36篇
综合类   18篇
水路运输   30篇
铁路运输   11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董治国  蓝彬彬  凌静 《造船技术》2013,(1):33-35,56
本文以3 000m深水铺管起重船为依托,阐述了真空装置在复杂舱底水扫舱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丛彬彬 《航海》2013,(6):75-77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无疑将对我国的船员教育、培训、发证和值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航海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针对我国航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对如何应对马尼拉修正案实施提出的新要求,从发挥高职教育品牌优势、培养高素质海运人才的角度,提出了接轨国际、校企合作、以文化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在Adams/view中建立了悬置系统的仿真分析模型,通过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Isight与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的集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了悬置系统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船型优化,第一步需要按照设计变量的改变来生成船型,这样就需要一个变换程序将母型船变换成设计船.当船型优化发展到基于CFD以后,传统的通过主尺度和几个船型参数例如Cp,Cw等来控制船体型线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船型进行更加准确,细致的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中开发了一个新的船型变换程序,它直接读人横剖面面积曲线和设计水线,然后变换船体型线以满足这两根曲线的要求.该程序的变换步骤包括主尺度仿射变换,Cm变换,横剖面面积曲线变换和设计水线变换.程序中主要的变换方法为广义Lackenby变换,仿射变换等.该程序由于直接根据横剖面面积曲线和设计水线来控制型线,使船型变换模块的设计变量从10个左右扩展到了40个以上,增加了船型优化提升船体性能的可能性.该程序是船舶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船型优化模块的前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5.
建立通风网络模型,通过模拟列车车头火灾下6种典型工况的通风排烟,着重分析不同位置隧道风机的开闭数量对通风排烟效果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模式下的气流组织方向及风速特征值。分析模拟结果发现,开启起火隧道列车车头前车站风井的2台隧道风机正转排风、列车车尾后中间风井的2台隧道风机反转送风,同时开启未起火隧道侧2台隧道风机反转辅助送风,则通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的建设时序方案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更为合理,提出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研究方法。首先筛选出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的5个指标,并通过对指标的分析提出量化公式,采用主观赋权法(9标度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从而确立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然后以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规划结果总体一致,在个别线路上能更好地表现出线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前言 CATIA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软件.不只是可以建立机械数字模型.而且还可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DMU(Digital Mock—Up)、CAE分析、人机工程模拟等综合性分析工作,而其中的DMU即电子样机.  相似文献   
18.
车型:欧拉R1,续航里程351km.行驶里程:500km.故障现象:因进入冬季,客户需要使用空调系统,因不会操作到店让技师给客户讲解如何让空调制热.技师在与客户讲解操作过程中,热风出来30s左右,忽然车辆下高压(熄火),从风口吹出自然风.再次启动,可以正常启动,再次开启暖风30s左右再次下高压.  相似文献   
19.
20.
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 000米级海试中,D44潜次首次实现了全程无动力上浮下潜运动,为改进载人潜器无动力上浮下潜运动模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文章对D44潜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可变体积收缩率的概念来改进潜器无动力上浮下潜运动模型,开发出了更为可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无动力潜浮运动分析系统,为7 000米级海试以及今后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