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35篇
综合类   6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株洲湘江四桥主桥基础及下部结构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株洲湘江四桥为三塔单索面预应力砼部分斜拉桥,基础采用锚桩和拉墩定位钢围堰,水中搭设平台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文中主要介绍了该桥桩基、承台、墩身和盖梁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人类安全活动中常见的地质问题,而滑坡的防治也是灾害治理工程的热点问题。在滑坡治理中,若决策者选中了非优方案,不但达不到治理效果也将使成本增加。因此,在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选择最优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以延安滑坡在初设阶段提出的三种治理方案为基础,利用风险态度因子对这三种方案进行了优选研究,并对风险态度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将区间数决策信息转化为点值决策信息,对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求解,进而对某滑坡治理实例的三种治理方案进行优选。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噪声逐渐成为考察列车乘坐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轨道车辆静止时的主要噪声源,空调送风系统产生的噪声会深刻影响乘客的舒适性体验,控制其噪声水平意义重大。传递路径分析可以评价分析激励点到响应点每条路径的贡献量,从而得到减弱噪声振动危害的方法。为了降低轨道车辆空调机组运行时通过风道传递到客车室内的噪声,对轨道车辆空调送风系统进行噪声振动传递路径的试验和仿真研究。首先,采用现场传递路径分析试验技术,获取其声/振能量传递的详细数据,并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法(OTPA)对各传递路径的贡献量进行初步分析。随后,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SEA)对空调送风系统噪声进行仿真分析,利用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修正,验证仿真的有效性。最后,使用修正后的仿真模型探讨送风过程中空气噪声和机械结构振动噪声的产生及在客室内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客室噪声声压级峰值集中在315~1 000 Hz左右的中低频段;空气声是列车客室噪声的主要来源;空气振动是列车客室地板振动的主要来源;噪声激励源按对中部客室的噪声贡献率从大到小排行,依次为送风口,废排口,空调蒸发腔,回风口,空调冷却腔。研究工作可为轨道车...  相似文献   
15.
快速公共交通作为1种新型的公交模式,因其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已被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济南中央岛封闭站台式BRT-1采用封闭式站台,具有BRT专用车道,相比常规公交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然而BRT-1车辆在运行中也存在诸如运行速度相对低下等问题,采用人工调查及便携式GPS调查数据,从行车速度特性曲线,站间行程速度与全程行程速度以及时变特性,空间特性方面对行车速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济南市中央岛封闭站台式BRT-1车辆运行方案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应用风荷载计算理论对汽车迎风向行驶与侧风向行驶时车顶广告牌的气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使车顶广告牌不滑动或不翻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如何建立能够适应线位空间曲线变化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三维模型是铁路工程BIM技术中的难点。本文以一铁路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基于骨架—模板方法,应用达索3D体验平台的内嵌EKL语言和UDF(用户定义特征),探索出一种混凝土节段和预应力束三维建模方法,并使该模型能够自适应线位的空间变化。这种建模方法与所建立的模板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基坑底部工程桩(抗拔桩和立柱桩)的作用效应,基于实测数据分析珠海某深基坑的变形特性,并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研究坑底工程桩直径、长度和纵向间距对基坑变形和地连墙内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受滨海深厚软弱淤泥质地层影响,该深基坑变形相较上海、苏州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典型基坑偏大,且基坑封底后变形仍有较大增长,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最大增量可达30%~40%。2)工程桩可有效抑制基坑变形,相较无桩工况,直径0.4 m的工程桩可使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减少18%,坑底最大隆起量减少20%。3)工程桩长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当桩长大于1.4He时(He为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桩长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的抑制作用不再明显,而当桩长超过2He后,增加桩长并不能有效减小坑底的隆起变形。4)工程桩纵向桩间距对基坑变形的抑制效应存在有效域,约为10D~6D(D为桩径),其中尤以桩间距由7D减小至6D时的效果最为显著。5)与变形影响机制类似,工程桩可减小地下连续墙的弯矩,最大弯矩随桩径增大而持续减小,桩长对弯矩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桩间距对弯矩的影响存在有效域。研究成果可为基...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分析重载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裂损衬砌裂缝的演化机制和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扩展有限元与直接循环法相结合的方法模拟裂缝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扩展路径,并通过模型试验对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误差仅为3.7%,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较为精确。研究发现: 1)在重载列车动载作用下,裂损衬砌仰拱处的动力响应相较于衬砌其他位置会更为剧烈,裂损衬砌仰拱处的安全系数与衬砌其他位置相比则更小,因此裂损衬砌仰拱位置为重载列车动载下的危险部位; 2)重载列车轴重对裂损隧道衬砌的动力响应影响比初始裂缝深度及车速对裂损隧道衬砌的动力响应影响更为明显,而裂损衬砌的安全性能受初始裂缝深度影响比受轴重及车速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针对大曲率转弯工况下,智能汽车纵横向动力学特性的耦合和动力学约束导致轨迹跟踪精度和稳定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的纵横向综合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通过NMPC和障碍函数法(BM)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跟踪精度,改善了行驶稳定性.首先建立四轮驱动-前轮转向智能汽车动力学模型和轨迹跟踪模型,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