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9篇
公路运输   41篇
综合类   43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9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弥补当前公路旅客类别划分主观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的不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属性和心理因素两个层面甄选旅客年龄、性别、收入、学历、出行目的及选择公路客运主要理由等6个指标作为外显变量,在对连续变量进行类别化处理的基础上,将各外显变量概率参数化,构建公路旅客群体细分的潜在类别模型。基于昆明市833份公路的有效调查问卷,使用Latent GOLD软件构建潜在类别模型,将旅客市场细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4种类别,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细分结果进行校核。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公路客运市场旅客可细分为4类,分别以在校学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务工人员及商务人士为主体,分别占总体的40.06%,22.56%,21.59%及15.79%;4类旅客在收入、受教育水平及选择公路客运首要理由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该差异与各类别主体人群特征相匹配,且各类旅客均具有重视便捷性的特征;聚类分析的分类误差均小于5%,表明基于潜在类别的公路旅客市场细分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2.
为精准测度连片特困地区的交通运输扶贫效应,指导贫困地区进一步具体规划,在分析交通运输扶贫效应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供需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贫困测度模型。对贫困程度与交通运输系统各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交通运输子系统的扶贫效应。最终引入空间滞后模型及空间误差模型对交通运输扶贫效应进行系统测度,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贫困县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程度的Moran’s I值为0.927,县域贫困程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正空间相关性;县域贫困程度的空间相关模式分为高—高(HH)、低—低(LL)及不显著;县域间通达能力及骨干路网覆盖程度对交通扶贫效应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拟合最优的SLM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交通供给层面的可达性是提升扶贫效应的重要驱动因素,即可达性每提升1%能够改善贫困程度3.703%;运输需求层面的货物生成密度每增长1%能够改善贫困程度1.051%。提升公路网密度,增强货物周转量,有助于交通扶贫效应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43.
为识别山区双车道公路货车移动遮断影响下的小客车驾驶行为,通过无人机拍摄和图像 处理提取车辆轨迹数据,根据车头时距、小客车横向位置曲线斜率的阈值标准,标定小客车的跟 驰、换道和超车这3种驾驶行为类别;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小客车驾驶行为 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和降维,获取识别模型输入变量;运用网格搜索算法确定核函数最优参数组 合,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货车移动遮断下小客车驾驶行为识别模型。以云南省典型山区 双车道公路为例,多维度分析货车移动遮断下的小客车驾驶行为特性,并对识别模型进行训练和 测试。结果表明:货车移动遮断下小客车的行车速度比自由流条件下低约20~30 km·h-1;小客车 在山区双车道跟驰货车行驶时的平均车头时距为2.53 s,小于相关规范中规定的最小安全车头时 距,跟驰行车风险较大;基于SVM的货车移动遮断下小客车驾驶行为识别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 98.41%,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为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性,基于罗尔斯正义原则,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地区交通公平内涵.基于剥夺理论从可达性角度进行了交通公平评价,并提出居民出行容忍度阈值、期望阈值及交通小区可达性等数据的测度方法,从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两个层面建立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剥夺理论的交通公平评价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居民的交通绝对剥夺感与相对剥夺感,指出交通基础设施缺乏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一种常态,应当从交通政策调控、优化公交系统和居民心理疏导三方面改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交通公平.  相似文献   
45.
人因安全是高速铁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人因安全管理与控制更是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持续创新,建设与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各项设备的可靠性得以提升,而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使用和铁路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人因失误成为高速铁路系统安全的最大威胁.由于我国铁路人因安全相关研究与实践较为匮乏,目前人因安全理论与技术在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中未得到工程应用,以至出现了对人因安全与设备安全(可靠性)两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不相匹配的局面.因此,在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科学分析与评估技术创新对人因安全的影响,提出可操作性的人因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6.
基于粗糙集的路网瓶颈路段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加准确地识别路网中的瓶颈路段,并向路网规划与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确定了路网瓶颈路段识别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粗糙集方法将通行能力、路网拓扑结构、安全性、常发性拥挤频率与交通流时间均衡系数设为瓶颈路段识别的条件属性.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路网瓶颈路段识别方法,通过规则提取以识别路网瓶颈路段.通过一个示例路网,验证了路网瓶颈路段识别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也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路网瓶颈知识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47.
基于模糊推理的区域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判别区域路网的交通状态,对区域路网交通流的宏观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路网交通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区域路网的拓扑结构与交通流特征,基于模糊推理技术提出了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以城市主干道路网为例,验证了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应用于在线交通状态分析和历史数据库交通运行特征的提取,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48.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是对施工的各方面、各环节开展管理工作,如果不重视施工管理,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效益。所以下面就以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为切入点,从成本、质量、安全与技术这几个主要的方面探讨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为水利工程建设整体效益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9.
为系统梳理ATIS领域驾驶人交通信息行为的研究现状,基于信息行为学理论分析了驾驶人交通信息行为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可行性。分析个体因素以及ATIS环境对驾驶人交通信息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总结ATIS环境下驾驶人的交通信息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重视ATIS环境下智能手机发布的动态、个性化交通信息,分析驾驶人对交通信息的偏好、选择,辨识多源信息环境下的驾驶人响应行为机理,将成为驾驶人交通信息行为研究需关注的方向。提出有必要从方法、理论等层面结合信息行为学,分析交通信息影响下的驾驶人交通行为特征,推进ATIS环境下的交通行为研究并进一步提升ATIS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0.
重载货车驾驶人的激进驾驶风格具有强烈的习惯性特征和风险性特征,一旦养成很难矫正,且极易诱发交通事故。针对现有研究极少关注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的不足,本文基于某全国货运监管平台提供的云南省重载货车低频轨迹数据,从风格聚类、风格识别和风格评估这3个方面,提出综合考虑疲劳驾驶特征和超速驾驶特征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分析方法。首先,基于轨迹数据蕴含驾驶人驾驶行为模式的特点,构建表征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的疲劳驾驶和超速驾驶特征集;其次,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特征约简,并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划分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风格;然后,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并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识 别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基于疲劳驾驶特征和超速驾驶特征的累积分布,建立基于 CRITIC (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赋权法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量化评估 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特征约简,提取的疲劳因子和超速因子能综合反映上述两类特征集 80.838%的信息;根据疲劳因子和超速因子可将驾驶风格划分为4种类别,即稳健型、超速型、疲劳型和危险型,相应重载货车驾驶人比例依次为62.60%、25.02%、7.40%和4.98%;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重载货车驾驶人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对不同风格的识别准确率均大于97%,整体表现优于梯度提升决策树;基于CRITIC赋权法的驾驶风格评估模型能有效量化重载货车驾驶人的驾驶风格, 其中稳健型驾驶人表现最好,75%以上的驾驶人风格评估总分高于60分;危险型驾驶人表现最差,75%以上的驾驶人风格评估总分低于20分。研究结果可为重载货车驾驶人不良驾驶行为的监测、干预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