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20篇
公路运输   300篇
综合类   152篇
水路运输   270篇
铁路运输   128篇
综合运输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对照HCSR规范中的油船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的要求,采用直接计算的法分析不同的节点形式对疲劳损伤的影响,旨在找出更容易满足新规范新要求的最佳节点,达到减轻船舶设计/审图工作量、缩短任务周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2.
针对目前虚拟校园系统以2.5维为主,模型纹理失真,Web三维显示需要插件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倾斜摄影测量建立三维模型,使用四叉树索引数据结构,基于Three.js搭建的虚拟校园系统.该系统较好的解决了模型纹理失真、建模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无需插件支持的跨平台展示,具有良好的真三维Web系统交互效果,同时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开发组件式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83.
吴宏  王亚森  方雄伟 《船舶》2015,(5):105-109
船舶驾驶室是船舶航行指挥控制的核心部位,是一个高度人机交互的位置,对驾驶室进行人机环境设计是减轻驾驶室人员压力、保障航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在驾驶室人机环境设计中,涉及视野视线、窗户、通道、设备外形等多种设计变量,变量之间又存在相关联系。目前在国内尚缺乏对驾驶室人机环境设计流程的专门研究,文章在对国内外规范整理后,归纳出一种驾驶室人机环境设计流程。并以测量船为例,使用GB/T 10000-88的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进行了符合站姿和坐姿使用条件的驾驶室布置设计、设备尺寸要求及工作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84.
席芳柏  胡钊方 《公路》1997,(5):8-10
沂江大桥由于存在先天不足,建桥第二年即1964年便进行了加固,使桥梁维持正常运营,199御桥台又了雏坡下沉,台帽及排架倾斜的严重病害,针对病害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固。  相似文献   
185.
本文针对海洋开发和渔业捕捞用的装卸输送装置为减小其动力系数进行概略研讨.并提出一种带差动减速器的张紧装置案,通过实验证明,它使装卸输送装置上的缆索收放时均能保持恒定张力,还可降低动态载荷系数.这种案不仅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而且使装置的重量和外形尺寸减小20~25%.  相似文献   
186.
本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用于电力机车传动轴的42CrMoA车轴钢的多轴非比例循环塑性本构行为。文中应用薄壁圆管试样在室温下进行了一系列拉扭组合的应变控制循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2CrMoA车轴钢是一种循环软化材料,在非比例循环加载下,材料仍将产生非比例附加强化,但这种强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还发现,在非比例循环加载下,材料产生各向异性塑性应变,其应力应变曲线中应力峰值与应变峰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87.
188.
本文介绍的有关磨损的工程计算法,它从压缩机的摩擦面的物理-机械性能、结合面的工作条件,使用工况和结构特性等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89.
190.
采用Cu作为中间层进行了Ti的真空接触反应钎焊,接头在SEM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微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i/Cu/Ti接触反应钎焊是一个非常剧烈的过程,在900℃、180s的参数下反应层宽度已达到毫米级。反应区中从Ti侧到Cu侧,微观组织依次为β-Ti(Cu)固溶体、Ti—Cu化合物、Cu(Ti)固溶体。同时发现同一条件下的上、下侧反应区与母材界面形貌各异,分别为直线状和弯曲状。断裂主要发生在Ti侧β-Ti(Cu)固溶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