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6篇
综合类   28篇
水路运输   15篇
铁路运输   21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使提升机卷筒适用与小空作业,文章通过相关实验及数据表明,选用最小弯曲直径的钢丝绳,并用尼曼公式校核在该直径下钢丝绳的寿命;接着分析计算钢丝绳在不同的缠绕层数下,卷筒挡绳板直径以及卷筒缠绳部分宽度,并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选择一组合适的值作为卷筒的基本设计尺寸;最后对卷筒进行理论校核和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72.
CFG桩身外侧套上内径合适的波纹塑料套管形成统一整体,能较好改善耐久性和表面受力特性,采用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函数,提出了一种竖向受荷桩顶荷载与位移比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某矿区周边CFG桩工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完成天然路基、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波纹塑料套管+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土工格栅+波纹塑料套管+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4组模型试验,得到复合路基在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土工格栅拉应变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波纹塑料套管和土工格栅对CFG桩复合路基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塑料套管包裹桩身,能提高复合路基承载能力,降低桩土应力比和桩土荷载分担比,其中桩土应力比峰值降低29.5%,桩土身荷载分担比峰值降低7.8%,桩端阻力比与荷载呈负相关,且荷载越高,相关程度越显著;土工格栅作用于碎石垫层,桩土应力比提升幅度为10.7%~23.5%,桩土荷载分担比提升幅度为2.9%~8.4%,路基整体沉降、桩端阻力比进一步降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土工格栅拉应变提升幅度越来越快,其中桩顶土工格栅拉应变最大,四桩区域中心最小,验证了土工格栅的张拉膜效应。  相似文献   
73.
停车场出入口布置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停车场出入口,减少出入口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研究停车场出入口布置问题。在分析停车场出入口几何设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入口道长度、出口车辆平均延误及出口服务水平,判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的适应性,给出了出入口位置布置方法。同时引入停车视距,分析并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出入口与上、下游交叉口的合理间距。最后,以大庆市龙宫停车场出入口设计进行实例分析,给出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4.
大广高速公路白人岩双联拱隧道属双连拱大跨度隧道(跨度26m),而且Ⅳ、Ⅴ级软弱围岩占40%左右,其施工难度大。施工中从优化设计方案人手,变多工作面为单工作面,取消侧导洞,减少因工作面多而产生的施工干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安全、保质、节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介绍多种电池模型及其参数辨识算法,综合考虑辨识复杂程度和精度,提出一种利用一阶RC电路模型、遗忘因子最小二乘优化算法、监控平台电池孪生模型的锂电池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并进行实车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SOC的估计误差保持在3%以内。  相似文献   
76.
77.
为明确低高度敞口式钢桁架桥结构受力性能,以某跨堤桥梁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运用参数对比方法,研究该类型桥梁在不同杆件尺寸、宽跨比、高跨比情况下,整体结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杆件尺寸对桥梁整体静力性能有一定影响,上弦杆钢管直径对桥梁整体稳定影响较大;桥梁宽度的增加,对桥梁整体挠度、下弦杆最大拉应力、纵横梁最大压应力影响较大,对结构整体稳定影响较小;桁架高度的增加,对桥梁整体稳定影响有限,对桥梁整体挠度及下弦杆应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8.
从试验、强度形成机理、施工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这些手段对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9.
随着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传统船舶的性能测试评估方法已无法充分满足智能船舶的多元化应用需求。在传统船舶性能测试的基础上,智能船舶的测试更应结合用户使用需求,充分考虑如海洋科学调查、海洋考古搜寻等实际作业任务对智能船舶的测试要求。围绕智能航行、智能探测等智能船舶的核心应用功能,对海洋科考和考古搜寻的典型作业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作业任务的智能船舶性能测试场景规划,为构建服务于作业任务的智能船舶性能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目的]智能避碰决策作为船舶安全航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智能船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多船会遇下的智能避碰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斯变异和Tent混沌的改进麻雀搜索优化算法(CSSOA)。[方法]算法采用Tent混沌映射初始化麻雀原始种群,提高其多样性,并对适应能力差和搜索停滞的麻雀个体进行混沌映射,利用高斯变异提升局部搜索能力和鲁棒性,改进方案优化启发式算法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综合考虑船舶间船速比、最小会遇距离、相对距离、最小会遇时间、相对方位等因素,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建立船舶碰撞风险模型,并通过多船典型会遇场景进行实例验证。[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算法的平均迭代次数较粒子群算法和原麻雀算法分别减少了77.97%和53.57%。[结论]改进后的麻雀优化算法能以更优的收敛速度寻到安全经济的避碰路径,为船舶驾驶员提供避碰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