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8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当人们真正懂得并应用形状记忆金属、红外技术、纳米技术、车用雷达技术和受自然界的警诫而开发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新技术, 那么,人们将可以制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未来高性能汽车  相似文献   
202.
印度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讲.有着值得中国同行们参考评析的价值,从地缘政治与经济区域的互动观点来看,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发展潮流来看,印度汽车工业的近几十年来发展历史有着许多令人深思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3.
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汽车“公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降低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车祸死亡人数已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公司不断开发出先进的安全系统技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应用能共享信息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系统集成”技术。这种“系统集成”为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通过两者的结合,创造了一个为乘员安全与车辆行驶安全的综合性方法。开发背景在当今世界交通运输量急  相似文献   
204.
丰田混合动力车从第一代普锐斯发展到高功率、高电压、小型化、四轮驱动的雷克萨斯LS600h混合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5.
宝马I系列     
在日本市场上,德国宝马车是主要进口车之 一。日本宝马公司在2004-9-21日发表了“I系 列”,这是该公司在日本的紧凑型轿车市场上最初 推出的战略车,I系列最高款式“120i”定于2004- 10-9日开始销售。 1 采用前置后驱动(FR)方式 I系列是在宝马紧凑型轿车级别中唯一采用 前置后驱动方式。这是一种发动机前置、后轮驱 动的传统方式,其设计目标追求同级车中具有最 高操纵稳定性,以便与竞争车型形成明显差别化。 为了最大发挥后背舱门式车型的特点,当行李箱 装满行李,重量施加于驱动后轮上,以便获得高驱 动性能。 2 最优重量分配:前后…  相似文献   
206.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根据目前进口轿车及新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列出下表,供参考。控制对馥控制装置名称控制功能发动机汽油机控制 柴油机控制 预热塞控制冷却风扇控制起动机的起动斟路燃油喷射量、点火定时,怠速控制等排气净化;燃油喷射毋、喷油定时、排气净化擦制,柴油机起动时向预热塞广1动通电、断开。根据发动机冷却水漏度控制发动机冷却用电动风扇传动装置f≯止上作,处于·It立位置以外,确传动装置广1动变速器4轮驱动无绒变速辅助变速器的变速点控制,变速时减轻冲。k力,变矩器锁定(100k up)。部分行驶-[况,f-.2轮驱动芸4…  相似文献   
207.
在美国人偏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欧洲人偏好的柴油车之间的竞争还在继续进行中,福特,通用和戴一克在2005年北美国际车展(NAAS)上推出了结合上述两种技术的样车,在兴旺的欧洲柴油车市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美国市场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208.
近年来.随着原油价格暴涨。欧、美、日关于代用燃料,其中尤以车用乙醇燃料的话题不断增多,生物燃料的应用已经被提升到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9.
新型薄壁宽型桥式(TWB)壳体比原先设计结构轻。从而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薄壁桥式壳体也提供配置更大直径的制动盘和增加摩擦衬块的面积,有利于降低制动盘的工作温度,减少制动性能衰减和摩擦衬块的磨损。  相似文献   
210.
汽车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的同行英国汽车杂志最近采访了世界主要大汽车公司以及BP石油公司、英国运输部和绿色和平组织--他们向杂志谈了自己对未来汽车发展趋势的观点.这反映了他们的发展战略、期望.以下是他们的谈话要点,本刊为便于读者理解,对有关内容的背景材料作了补充或说明.公司名称排序采用英文字母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