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35篇
公路运输   380篇
综合类   248篇
水路运输   161篇
铁路运输   166篇
综合运输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7 毫秒
981.
新开发的某轻型驱动桥进行总成疲劳台架试验时右侧差速器壳断裂,从设计和生产角度入手,借助材料分析、有限元计算和三维扫描检测手段分别对材料、结构和制造偏差进行复核,最终找到此次差速器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铸造肋板处厚度和圆角尺寸超差,壳体受载后产生应力集中,最终导致差壳整体断裂,后续针对主因进行优化后的差速器壳顺利通过总成台架试验。  相似文献   
982.
为解决铁路桥梁下部结构建模过程中,参数化程度低、各专业协同数据传递不畅等问题,对铁路桥梁下部结构参数化建模与协同设计应用进行研究。本文为铁路桥梁应用较为广泛的桥墩、基础类型提供了参数化建模方法,提出下部结构协同设计功能的实现方式和流程,并从数据、建模、应用三个层面对开发工作展开论述。在数据层面,提出桥梁下部构件数据结构的定义思路,并基于Bentley平台EC框架建立参数化数据与三维模型间的联系,解决了设计信息的传递问题;在建模层面,基于平台图形接口与参数化模板技术,实现不同截面、不同类型实体的创建,提高了参数化建模功能的适用性;在应用层面,对软件界面及主要功能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将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与协同设计数据融合,开发了基于协同接口的三维建模与下部结构计算功能,实现了协同数据的高效利用,保证了三维模型的准确性与设计数据的统一性。该参数化建模方法在通苏嘉甬铁路项目信息模型设计中进行了应用,实现了设计成果的三维可视化分析与各专业接口的快速核查。  相似文献   
983.
刘晋霞  梁志豪  王强  温明星 《汽车工程》2023,(2):285-292+340
为改善通过路面实现动力耦合与电池充电的TTR汽车经济性,分析TTR汽车结构及工作模式,基于等效油耗最小的能量管理策略(ECMS),计算固定等效因子(CECMS);为使电池SOC保持稳定并控制发动机工作于低燃油消耗区,将行驶所需发动机等价总转矩及电池SOC模糊化,制定等效因子的模糊控制规则,而提出模糊自适应等效燃油消耗最小控制策略(FAECMS)。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包含TTR汽车动力学的CECMS、FAECMS模型,选取FTP75、CLTC、WLTP 3种标准工况,当电池SOC初始值为60%时进行仿真计算,得出FAECMS相对CECMS在3种工况下电池SOC更稳定,并分别节约燃油5.5%、2.6%、8.3%。  相似文献   
984.
受马尾植物的启发,本文中提出了一种仿生自相似分层蜂窝结构,基于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这种新型结构与传统蜂窝结构在多角度斜向碰撞工况下的耐撞性能,包括变形模式、应力应变曲线和吸能特性。结果表明:自相似分层蜂窝结构无论在理想正向碰撞工况还是斜向碰撞工况下都具有稳定的变形模式,且在碰撞角度变化时,具有稳定且优异的吸能性能。  相似文献   
985.
为了探究粗粒硫酸盐渍土区高速铁路路涵、桥梁等过渡段的水泥固化级配碎石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特征及其机理,基于固化路基填料的材料特点,采用0~2.5%含盐量的级配碎石,掺加不同种类及含量的水泥,开展常温下有(无)毛细水上升的变形特性试验;针对固化路基段的基床,开展基础冻融循环模拟试验,同时结合XRD试验分析变形机理;在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试验材料,开展冻融循环工况下的路基-构筑物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毛细水上升工况中,普通水泥配制的含盐级配碎石试样产生的变形可达5%特种水泥掺配试样变形的4.2倍;在有毛细水上升工况中,普通水泥配制试样产生的变形最高可达5%特种水泥掺配试样变形的33.0倍;在不同含盐量条件下,3%~5%特种水泥固化级配碎石对相应普通水泥工况产生变形(毛细水上升导致)的最低抑制率为60%~80%;在6次基础冻融循环条件下,添加普通硅酸盐水泥试样产生的最终变形是添加特种水泥试样最终变形的16.0倍;路基-构筑物冻融循环模拟试验中特种水泥固化级配碎石的最大膨胀变形率仅为0.2%;在粗粒硫酸盐渍土地区,虽然水泥固化路基填料可以减少路基其他变形,但是对于高速铁路等对变形控制要求较严格的工程,周围介质中的盐分因素较难避免,普通水泥无法满足盐渍土地区的路基工程需求,需要采取特种水泥固化等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86.
以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了静动荷载作用下桩网结构路基土拱效应与土工格栅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10万次动荷载作用后土工格栅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初期未形成稳态土拱前土工格栅应变增长较快,当形成稳态土拱后土工格栅应变增长趋于稳定,且桩帽边缘处土工格栅应变增长最快,土工格栅使得桩顶上方多承担了7.6%的荷载;10万次动荷载作用下,土拱效应依然有效,但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工格栅减小了动荷载对土拱效应的削弱作用;相比静载动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应变增长迅速,最大增长了约19%;动荷载作用后土工格栅会产生拉力退化与软化现象。  相似文献   
987.
由于点阵结构优异的比吸能特性,其在新能源汽车被动安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中以点阵结构填充吸能盒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具有不同点阵结构内芯的汽车吸能盒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填充吸能盒与传统吸能盒在多角度斜向碰撞工况下的耐撞性能,阐明点阵结构与吸能盒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内芯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本体诱导槽对多工况变形模式的影响,开展了基于改进本体结构的点阵结构填充式汽车吸能盒抗撞性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具有正六边形点阵结构填充的汽车吸能盒具有稳定且优异的吸能性,基于改进诱导槽的点阵结构填充式吸能盒优化方案相对于原始吸能盒结构减质量32.05%,在保证最大冲击力小于阈值的前提下,其各项综合性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88.
为了探明SDDC(Super Down Hole Dynamic Compaction)法处理煤矸石固废区地基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选取左权至涉县一级公路煤矸石弃渣段为依托工程,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在不同夯击能、桩长下SDDC法处理煤矸石固废区地基的工后沉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探讨桩长、桩径等因素对地基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夯击能下,将桩长从6 m增至10 m时复合地基工后累计沉降、沉降速率、沉降稳定时间分别缩减42%~54%、46%~55%、20%~50%;桩长从10 m增至16 m能降低复合地基总累计沉降37.4%~38.3%。在相同桩长下,夯击能从4 000 kN·m提升至6 000 kN·m时复合地基工后沉降量、沉降速率分别缩减11%~23%、10%~25%,沉降稳定时间缩减约3个月,夯击能从6 000 kN·m提升至8 000 kN·m时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改变有限;10 m桩长复合地基桩直径从1.2 m增加到2 m时,能够缩减复合地基总累计沉降25.7%~26.9%。  相似文献   
989.
针对目前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中,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算法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模型迁移性及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熵原理和随机离线策略的柔性演员-评论家(SAC)控制算法。构建演员和评论家网络拟合动作值函数和动作策略函数,并使用自调节温度系数改善智能体的环境探索能力;针对奖励稀疏问题,运用奖励塑造思想设计奖励函数;此外,提出一种新的经验回放机制以提高样本利用率。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在不同场景中进行仿真及实车验证,并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模型泛化能力和实车迁移效果。  相似文献   
990.
赖淏  翟健梁  毛楠  李松  熊锐  耿九光 《公路》2023,(5):307-313
为探究干湿循环对SBS改性沥青老化行为的影响,对SBS改性沥青在干湿循环条件下进行8 d、16 d的老化处理,同时设置热氧老化与湿热老化条件作为对照,并对SBS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水对SBS改性沥青的老化存在显著影响,且干湿循环环境会显著加快改性沥青的老化;沥青的老化和孔隙水的渗透压力导致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增大;在试验过程中环境对SBS改性沥青老化的影响大小依次可分为干湿循环老化、湿热老化、热氧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