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31篇
综合类   29篇
综合运输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截至2005年2月末,列入中汽协统计范畴的轻型客车累计销量为16717辆,同比大幅降低22.7%,市场表现排在全国九大类车型增幅榜的倒数第一位,比2004年的销售形势还要差(2004年为倒数第二)。是何因素导致轻客行业深陷泥潭?2005年会走出困境吗?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现状与人才战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我国汽车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汽车国有企业人才战略对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清洁汽车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清洁汽车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提出我国清洁汽车“应加快燃油汽车先进排放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代用燃料汽车的发展重点应继续放在单一燃料燃气汽车上;混合动力汽车应加快发展,但自主开发应谨慎”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05年以后,由于受国家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和经济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商用车市场,特别是重卡和客车市场陷入极度低迷的状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的最新统计,截至8月底,商用车累计产销120.43万辆和119.10万辆,同比微增4.30%和2.41%;其中客车(含底盘)累计销售16.75万辆,同比下降4.76%;重卡(含半挂牵引车和重卡底盘)累计销售17.09万辆,同比大降28.95%,结束了连续8年的市场火爆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20年.日本马路上汽车的数量几乎增加了3倍,但与交通事故相关的死亡却减少了近1%。这些成效的获得,一方面和ITS智能运输系统的实施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化的仪表和安全技术的进步。日本的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重型载货车的安全技术。早在1992年5月,日本交通暑委托有关部门进行立项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工业管理官员、政府部门、汽车供货商深入到重型车和公共汽车的各个分市场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各种交通事故中.超载和交通拥挤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5年国内主要汽车集团将会纷纷重兵布局、抢摊商用汽车,尤其是载货汽车市场,加上国内产业新军的加盟和国外同类企业的进入,可以预见,2005年国内商用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激烈。近期,笔者对来自各方面的2004年中国商用汽车市场产品数据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2005年商用汽车市场的热销产品将会是以下情形。客车1.按用途分类公交客车依然是市场需求的最大亮点。从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来看,2004年以生产公交客车为主的企业业绩增长较快。目前,公交车的利润虽远不及公路客…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份,国内生产汽车近74万辆,比2004年增长0.96%,基本上没有增长;销售68.5万辆,比2004年同期下降6.94%。其中轿车生产30万辆,同比下降7.96%;销售28万辆,同比下降15.89 %。2004年,中国轿车市场低迷,曾有业内人士和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市场形势会变好,产销增幅至少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商用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其中的中卡、重卡市场增速更是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商用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商用车整体销量同比下跌0.75%。其中重卡销量则同比下降33.19%;轻卡销量同比增长11.41%,是近4年来增幅的低点,但在2005年卡车4大类细分车型中增幅是较高的(仅次于微卡)。轻卡近3年的市场增幅持续走低,本通过对2005年轻卡市场的分析,并对2006年轻卡市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油价攀升与汇率调整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油价接连上涨与人民币汇率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最热门的两大话题:由于这两大事件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汽车企业及相关消费者对其更是关心。它们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影响如何?汽车企业有没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