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2篇 |
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87篇 |
综合类 | 216篇 |
水路运输 | 266篇 |
铁路运输 | 218篇 |
综合运输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改革开放,运输船舶呈现出海进江、江出海、干进支、支入干的复杂局面.2000年有关部门根据<海规>的航行原则提出了"长江南京以下航段实行船舶航路各自向右航行"的改革设想,以减少上、下航行船舶对驶时交叉相遇的机遇,达到航行安全的目的.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设想目前既不具备条件,也与近几年来实施的规则、管理办法相违背,其后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现将个人的看法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折返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折返过程是影响列车折返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基于车地通信的传统列车控制系统为比较对象,阐述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显著优点.结合实际车站情况,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模式下,仿真计算了采用不同列车控制系统时的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时列车折返能力明显更优. 相似文献
135.
为探究在高速列车车顶安装升力翼后引起的列车周围流场剧变,以三车编组1∶10缩尺比某型CRH高速列车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升力翼的2种高速列车时均和瞬时列车风的发展规律;利用涡旋识别方法探讨了尾迹区瞬时涡结构分布特征,通过比较尾迹区不同流向位置的列车风分布特征与尾流涡旋移动规律,验证了列车风速度峰值与尾涡非定常特性的相关性,采用频谱分析方法获得了尾迹区速度功率谱密度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升力翼的几何外形结构加剧了车身表面边界层分离,令列车顶部和侧表面边界层厚度增大;升力翼使列车风速度峰值增大,其中在轨侧和站台位置最大时均列车风速度分别增大了1.556和1.327倍,且相较原型列车第2个峰值位置延后;由于翼尖涡不断向下游发展和累积,升力翼列车尾流结构表现为大尺度涡对中夹杂着一对更为破碎的细小涡旋,相较原型列车,涡旋与地面之间的剪切作用更强,升力翼列车尾流时均列车风速度在展向分布上有所增大,但垂直分布上有所降低,并在水平面上出现更明显的剪切分离;升力翼列车尾迹中包含较多破碎的小尺度涡,进而影响了尾迹涡脱落频率,使之比原型列车具有更高的能量,且涡旋耗散速度更慢。 相似文献
136.
耐久性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重要的使用性能指标,同时也是结构能否达到其设计年限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施工控制是结构耐久性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北京地铁八通线01标段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施工工程实例,分析探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及其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137.
138.
用仿ZF7有仿ZF1钢制造的变速器齿轮常在渗碳后出现混晶,影响齿轮的使用寿命。试验表明,锻坯粗车后进行亚温调质可明显地细化晶粒,改善和消除齿轮最终热处理后出现混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9.
<正>2007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港务公司(以下简称港务公司)为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围绕实现建设武钢现代化港口大物流这个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0.
定量分析了铝合金MIG焊缝中扩散氢的来源,提出了焊缝扩散氢的吸收机理,试验了焊接工艺因素对焊接工艺因素对焊缝含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扩散氢来源是多方面的,严格焊前准备,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能达到控制焊缝氢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