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5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软土地基桥台台后病害处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从一  黄慧明 《公路》2000,(11):36-39
该文从软土地基桥台台后处理的实例出发,论述了在软土地区桥台台后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并总结相应的处理方法。指出病害处理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
王蒙  谭慧明  陈宁 《水道港口》2022,(6):786-794
浅基础设置齿墙(坎)后将显著提高其水平承载力,同时也改变了其承载特性。通过开展带齿墙浅基础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水平荷载作用点高度与齿墙数量对带齿墙浅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和土体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带齿墙浅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和荷载-转角曲线均为陡降型曲线,水平极限承载力随水平荷载作用点高度降低、齿墙数量增加而增加,随着水平荷载作用点高度升高,带齿墙浅基础转动加剧而滑动减小,当水平作用点高度为0.75 B时,带齿墙浅基础以转动破坏为主。随着齿墙数量增加,作用点较低时,模型以滑动破坏为主,模型的水平极限承载力显著增加,作用点较高时,模型以转动破坏为主,齿墙过密相互影响使极限承载力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53.
通过分析比较现有桥台桩基侧压力的计算方法,引入侧向力动力因子,并提出求解流塑区桩身侧压力的方法.结合实践,建立考虑地基土的成层特性、桩土体系参数、侧压力沿深度任意变化的桥台-承台-桩基系统力学计算模型,并推导出计算表达式,对于桩土相互作用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4.
张旭  谭慧明  赵祥运  朱云峰 《水道港口》2023,(5):724-729+779
越浪对港内建筑物、船只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导致海堤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越浪量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某斜坡式防波堤的物理模型试验,得出相应的试验越浪量。同时针对堤前水位等影响因素,选取国内外经典的防波堤经验公式,结合试验数据对各公式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室内模型试验的限制范围,陈国平公式误差较小;VAN DER MEER的平均值方法计算结果整体上偏低于试验值;OWEN公式受波浪周期的影响较大,当波浪周期较大时,计算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55.
发动机的异响主要是由于各零部件装配不良或长期使用产生的配合间隙过大引起的,现以济南无线电六厂生产的QFC—3  相似文献   
56.
为提升CO2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用中间冷却式CO2热泵系统,并试验对比了其与基本跨临界CO2系统的性能.结果显示:35℃制冷工况下,中间冷却式系统的性能与基本系统相当;45℃制冷工况下,中间冷却式系统的最大制冷量和最优性能系数较基本系统分别提升了 19.8%和12.8%;制热工况下,中间冷却系统的...  相似文献   
57.
软土桥台病害的分析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慧明  问建学 《公路》2003,(5):41-44
总结了在软土地区桥台台后病害评价的几种方法:定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正反分析法桩土相互作用分析法、专家系统分析法。指出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8.
介绍一种基于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小规模车站调度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9.
计算机联锁远程诊断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联锁在羊城铁路总公司管内京广线各站已广泛投入使用,随之而来的是现场维护问题.  相似文献   
60.
基于Dymola软件平台建立了车外换热器仿真模型并搭建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了流道布局对微通道平行流车外换热器换热和压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采用1∶3的流道布局时,换热和压降性能最佳,二者的模拟与试验结果误差分别在6%和14%以内;制冷工况下,车外换热器采用1∶3的流道布局时,换热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但其压降更大,压降和换热量模拟与试验结果误差在14%和11%以内。综合考虑车外换热器在制冷、制热工况的换热量和压降性能,1∶3的流道布局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